作为推动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上海民营经济的“能见度”越来越高。
4月24日,上海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不管是工业产值还是服务业增加值,民营企业增速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民企增速较快背后
上海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个百分点。1-2月,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9%,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3.2个百分点。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在近期的发布会上分享了一组数据:2024年,上海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近三成的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超三成的GDP增加值,近四成的税收,贡献了四分之三的新增就业,80%的“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是民营企业,民营经营主体占比超九成。他强调,民营经济是推动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詹宇波告诉第一财经,长期以来,上海经济产业结构给人的印象都是以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民营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于一些兄弟省份有所不足。最新的数据显示,上海民营经济在进出口、工业和服务业产值等方面的贡献度有所提升,这与近年来上海经济由之前的重资产、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轻资产的高端服务业转型升级有着密切关系。
“当前助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如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时尚消费、人工智能、电商平台等领域集聚了大量重要的民营企业。”詹宇波认为,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灵活、市场灵敏度高、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强,这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对企业而言,上海长期积累的综合集聚和创新开放优势,为他们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沃土。
作为年轻的制造业民企,上海模迪拉科技有限公司半年前选择入驻上海“大虹桥”的核心——虹桥商务区。该公司董事长陈飞告诉第一财经,在上海产业高度集聚基础之上,他们不到半年就已通过“乐高式”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与区域内企业开展了针对轻量化材料应用、小型化与模块化生产设计等不少联合项目。这些联合研究项目汇聚了多方的技术优势与创新思维,还通过资源共享、协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目前,以上海为总部的他们在面向全国的产能上已有清晰规划。陈飞说,2025年规划新建 7 座工厂,服务范围拓展至吉利浙江、长安安徽、华晨鑫源重庆、奇瑞泰国、广汽广东、零跑浙江、吉利贵州等多个主机厂基地,供应模块化制造从角总成模块延伸到动力总成模块;2026年则计划为30家新能源汽车主机厂基地、近 200 万辆新能源车提供服务,涵盖角总成、动力总成、前后桥等模块,业务还将拓展到低空载具领域;未来3~5年致力于达成 100 个模块化制造项目,打造5个中外岛台式生产基地,并提供完备的模块连接方案。
作为量子计算算法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上海微观纪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微观纪元”)的软件应用产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分。微观纪元联合创始人耿威告诉第一财经,公司当前尚处于初创阶段,其营收规模“还不是很大,10亿美元以内”。目前,中国的量子计算技术已经跨越了实验室阶段,处于走向市场推广应用的初级阶段。而他们当前已研制出的产品要找到更多的场景去用。上海不仅有丰富的场景,还集聚了大量专业人员,“国内现在的人才并不弱于国外,而且还更务实”。这让他们的团队不乏创新发展的动能。
耿威认为,目前在量子计算的硬件和技术路线等领域,中国的发展是全球相对领先,但在算法和行业应用,仍然面临着欧美的强势竞争,因此即使上海乃至中国市场的体量足够大,但要做大做强并做出影响力,就一定要“走出去”。而上海作为“引进来”“走出去”的桥头堡,他们拥有更大的机遇打开多元化国际市场,直面欧美科技企业的竞争。
在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看来,上海能够成为民营企业深层次升级发展的沃土或是企业出海地。在全球化方面,上海的综合成本优势有利于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布局。
上海力挺民营经济
詹宇波提出,根据上海社科院的调研,上海可以在放宽市场准入、部门间制度协调和扶持中小微型企业上对民企予以更多倾斜。
事实上,上海已经加足马力开始行动。坚持平等对待,聚焦可落地、可操作,立足加强政府服务,上海近期召开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并出台《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举措》)。《若干举措》聚焦六个方面,提出了26项工作措施,包括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完善民营企业投融资支持政策,着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开放发展,切实加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保障。
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顾军坦言,目前来看,上海市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部分领域市场准入仍有隐性门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要继续深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为民营企业营造平等对待、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着力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上海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即一流营商环境,促进民营企业与上海双向奔赴;以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民营企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优质出海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
在陈飞的感受里,不管是营商环境还是人才及学术支持,上海都让企业有着较强的获得感。比如,“一站式” 审批服务极大缩短了项目落地周期,“企业管家”式的贴心服务还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对一的精准支持。人才安居、落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则帮助创新企业有效吸引并留住了大批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定期举办的企业座谈会、政策宣讲会等活动,为企业搭建了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促进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有力推动了企业间的协同发展与产业升级。
“信心比黄金重要。”何万篷说,《若干举措》向民企传达了重要信息,制度供给有干货并且精准,接下来就是看具体的执行和落地。尤其当前面对挑战加剧的外部环境,为民企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增强经济动能的重要保障。随着一系列利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上海的民企有望进入新一轮发展的快车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