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基建一哥”去年营收2.19万亿,经营性现金流年末回正

发布时间:2025-04-16 20:37:54

“基建一哥”公布了2024年业绩单。

据中国建筑(601668.SH)4月15日晚间公告,去年其实现营业收入2.19万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1.9亿元。公司拟向全体普通股股东分红,每10股派送现金红利2.715元,合计拟派发现金总额112.18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24.29%。

受基建项目落地放缓影响,当前建筑行业整体业绩承压,作为基建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建筑业绩波动较小,但也受到了行业走势影响,期内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幅度为3.5%,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为14.9%,扣非净利润415.81亿元、同比降幅14.3%。

在中国建筑的业绩大盘中,房地产开发与投资是难以忽视的板块之一,期内该业务为集团贡献14%的营业收入;房开整体合约销售额为4219亿元,同比下降6.5%;合约销售面积146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4%;实现毛利529.3亿元,同比下降5.9%。

虽然多项业绩数据波动,但基于其龙头地位及政策因素,业内机构还是给出看好评级。中金公司研报表示,中国建筑业绩符合预期,作为房建龙头,有望受益于财政力度扩大、地方化债带来的资金投放增加,未来收入、毛利率及回款有望改善。

“房建”新签合同额微降

作为基建龙头企业,中国建筑的主要业务涵盖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位于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4位。

过去一年,中国建筑交出一份整体稳健的成绩单,新签合同额4.5万亿元,同比增幅为4.1%;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19万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61.9亿元。

但拆开来看,中国建筑各业务板块表现不一,期内房建业务新签合同金额2.6万亿元,同比下降1.4%;基建业务新签合同金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1%;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金额2213亿元,同比增长19%;勘察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金额143亿元,同比下降3.8%。

受地产行业整体形势影响,去年其房建业务新签订单微降,其中住宅类新签订单规模5732亿元,同比降幅为13.4%;科教文体卫设施新签订单5171亿元,同比降低3.2%;商业综合新签订单4997亿元,同比降低3.3%;保障性住房新签订单1383亿元,同比降低12.7%;而工业厂房类新签订单规模达7216亿元,同比增加16%。

基建方面,去年中央财政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达4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了1万亿元,各地区也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成为基建投资的增长点;中国建筑的基建新签订单,主要集中在能源工程、水务及环保等领域,占比达53.7%,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的新签订单则分别降低6.4%、11.9%。

为拓展营收来源,建筑公司正集体“出海”,中国建筑也不例外,期内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2213亿元,同比增长19.0%;该集团在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承接了一批设施联通和城市地标工程,签约了沙特阿拉伯萨勒曼国王知识区项目等多个民生工程。

从各业务营收看,去年中国建筑的房建业务营收1.3万亿,对其营收贡献占比为60.3%;基建业务营收5509亿元,营收占比为25.2%;地产业务营收3062亿元,营收占比为14%;其余的境外业务营业收入1186亿元,设计业务营业收入108亿元。

近五年(2020年~2024年)来,中国建筑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2万亿、1.89万亿、2.06万亿、2.27万亿、2.19万亿,其中2023年是一个高峰期,2024年有所下滑;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9.25亿元、515.49亿元、509.5亿元、542.64亿元、461.87亿元。

中国建筑表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市场挑战和机遇并存,国家在投资、化债、稳楼市、“两新”“两重”等领域出台的政策持续显效,要主动应对建筑市场的加剧竞争、房地产业的深度调整等形势,力争2025年实现新签合同额超过4.6万亿元,营业收入超过2.28万亿元。

经营性现金流年末回正

“利润表”之外,建筑公司的现金流量表同样不可忽视。

去年三季度时,建筑央企经营性现金大幅流出,一度备受关注。彼时,中国铁建三季末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流出达-890亿元,其次为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三季末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70.29亿元、-770.10亿元、-712.57亿元。

一般而言,建筑企业在年末会收回不少款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也会好转。去年中期业绩会上,中建管理层也表示,建筑企业通常在第四季度迎来回款高峰期,预计年底相关指标将改善,公司将现金流管理作为工作重点,采取多项措施改善现金流状况。

从最新业绩报告看,截至2024年末,中国建筑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157.74亿元,同比增加净流入47.43亿元,“本年经营现金流量增加,主要由于公司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现金流管控,持续保持较好现金流水平。”中国建筑表示。

具体来看,去年三季度时,中国建筑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57万亿,到年末时该数值上涨达到2.24万亿,整体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合计2.28万亿,较三季度的1.63万亿大幅增加;期末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合计2.27万亿,经营现金流净额157.74亿。

再看资产负债表,截至2024年末,中国建筑的资产总计为31892.62亿元,年度资产增加2859亿元,主要因货币资金增加656亿元,应收账款增加594亿元,合同资产增加1104亿元,其他非流动资产增加344亿元,其他流动资产增加231亿元。

期末,中国建筑的总负债24178.01亿元,负债该年度增加2455亿元,主要因长期借款增加662亿元,应付账款增加1382亿元。其中,长期借款增加,主要是为满足房地产开发项目及PPP项目的资金需求;应付账款增加,主要因经营规模增长,尚未支付的分包工程款增加。

一般而言,大型建筑央企对建设方即业主,会存在大量等待收回的资金,且应收账款账期通常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结转;同时,建筑央企会通过项目分包的形式,转嫁资金及经营压力,下游分包商的工程款、材料款等,则构成了其应付账款。

截至2024年末,中国建筑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3194.23亿元,较三季末的3625.94亿元有所下降,但同比2023年末增加22.71%;期末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总额为8442.83亿元,较三季末的9365.79亿元下降,但同样较2023年末的7007.28亿元增加。

地产板块销售金额4219亿

在中国建筑的各业务板块中,房地产业务是难以忽视的存在。

目前,中国建筑旗下有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两个房地产品牌。其中,中海地产是公司下属中海集团房地产业务的品牌统称,中建地产则是各局院地产业务所使用的品牌,包括中建智地、中建玖合、中建壹品、中建信和、中建东孚等多个子品牌。

过去一年,中国建筑的地产板块,实现销售额合计为4219亿元,同比下降6.5%,其中中海地产的销售额为2706亿元,同比增加1.3%;整体合约销售面积146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4%,其中中海地产合约销售面积80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5%。

报告期内,中海地产权益销售额系行业第一;克而瑞榜单显示,中建壹品、中建东孚、中建智地等品牌,去年全口径销售金额分别为452.5亿元、266.1亿元、255.1亿元,均位于行业销售榜前50行列内,其中中建壹品行业销售排名为第19位。

从土地投资看,去年中国建筑旗下的地产公司,全年新购置土地共75宗,新增土地储备882万平方米,总购地金额1385亿元,期末土地储备7718万平方米。其中,中海地产新购置土地22宗,购地金额806.1亿元;中建地产新购置土地53宗,购地金额579亿元。

在克而瑞去年房企新增货值榜单上,中海地产位居行业第一,新增土地货值为1544.6亿元;中建壹品新增土地货值515.3亿元,行业排名第十;中建智地新增土地货值396.8亿元,行业排名第12。由此可见,中建地产旗下子品牌,仍在持续加码投资房地产。

中国建筑之所以发力房地产,或与传统业务的毛利率相对偏低有关,去年其房建业务的毛利率为7.4%,基建业务的毛利率为10%,而房地产业务的毛利率为17.3%。不过,当前地产盈利空间在收缩,去年中建地产业务的毛利率也降低了0.9个百分点。

展望地产业务后市,该集团认为,2024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政策“组合拳”落地显效,房地产行业将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供求关系和调控政策变化的新形势,对房企的开发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城市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