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和广东两地相继确诊了罕见的传染病——“Q热”,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一名从非洲回国的男子在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及四肢肌肉酸痛等症状后,最终被确诊为“Q热”。另一名70岁的男性患者则因反复高热10余天,在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被诊断为“Q热”。
“Q热”是由贝纳柯克斯体(又称Q热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该病最早于1937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由Derrick医生发现并命名,当时病因不明,因此以“Query”(疑问)来命名,即“Q热”。
这种病原体在自然界中广泛传播,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能够在极端环境中保持长达数月的感染性。“Q热”的流行呈全球性分布,我国多个省市如四川、云南、新疆、西藏、广西、福建和广东等均有报告。
贝纳柯克斯体主要存在于受感染动物的尿液、粪便和羊水中。常见的传染源包括狗、羊、牛、马、驴等动物,蜱虫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人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感染:
- 呼吸道传播:通过吸入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
- 接触传播:与病畜或蜱虫接触,病原体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 消化道传播:食用被感染的肉类或饮用生牛羊奶。
虽然“Q热”存在人传人的可能性,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不必过度担心。
感染“Q热”后,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 发热:体温可达38~40℃,常伴有畏寒、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症状。
2. 剧烈头痛:头痛部位主要是额部和枕部,后发展为弥漫性头痛。
3. 呼吸道症状:喉痛、咽充血、咽峡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肺部病变,如咳嗽、胸痛等。
4. 肝部症状:常引发肝炎,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和黄疸。
5. 其他脏器症状:心肌炎、肾炎等。病程超过半年以上的患者易患心内膜炎,少数出现脊髓炎、脑炎。
为了有效预防“Q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对家畜的管控,做好消毒工作,防止家畜排泄物污染环境。
2. 不购买未经检疫的肉类,避免食用生肉或半生肉,不喝生鲜奶。
3. 在屠宰场、肉类加工厂、皮毛制革厂等场所工作的人员,需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4. 野外活动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避免长时间坐卧草地或树林,警惕蜱虫叮咬。
此外,针对“Q热”有特效药物,如多西环素、四环素、氯霉素、利福平、磺胺类、沙星类、林可霉素等消炎药,可根据病情联合使用2到3种药物进行治疗。
医生提醒,尽管部分患者无法提供明确的接触史,但仍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因为全身抵抗力下降是疾病加剧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