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到手的“肉签”飞了?海西新药(02637)是延迟上市还是被迫中止?

发布时间:2025-10-17 18:37:34

继今年7月首钢朗泽港股上市前夕被紧急叫停IPO后,港股市场再现“暂缓上市”案例。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10月16日晚间,在暗盘大涨25%的海西新药(02637)突然公布公告:因需要额外时间完成配发结果公告的定稿及获取监管机构批准,公司的上市时间表将会顺延。

FINI系统落地后首只“延迟上市”股

根据此次IPO流程,海西新药于今年年10月9日-10月14日招股,其孖展认购资金达3094亿港元,超购3113倍。公司拟全球发售1150万股,香港公开发售占约10%,国际发售占约90%。发售价为每股发售股份69.88-86.40港元,每手50股。

海西新药本预期H股于10月17日上午九时正在联交所开始买卖,所以公司上述公告一出立马引发市场热议。

因为与此前首钢朗泽IPO紧急叫停的原因不同,海西新药是在开启暗盘交易后宣布暂缓挂牌。而海西新药也成为自2023年港交所FINI系统落地后,首只在暗盘交易后因未能刊发配发结果而延迟上市的新股公司。

在当前港股市场新股热潮之下,出现该现象极为罕见,以致于海西新药宣布暂缓上市后,市场一度传言四起。有市场消息称,某证券行高层表示,疑似其国际配售有问题,例如有投资者重复申请、没有资格申请国际配售的人参与其中。

市场存在相关传言也非空穴来风。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早此年,内地投资者一人多户现象普遍。香港本土居民身份证为9位,而内地居民的身份证是18位的,券商提交新股认购申请需上报身份证号。香港居民按9位如实上报,而内地居民因身份证位数问题,不同券商上报规则不一:有的取前9位,有的取后9位,还有的用开户注册账号或其他自定义组合,导致同一个内地居民在多个券商开户,提交新股认购申请时会被认为是不同的用户。

虽然香港证监会在今年3月发布新规,明确投资者需通过香港身份证或护照进行唯一身份识别,以确保同一投资者无法通过多个账户重复申购同一新股,但随着今年港股新股市场再度升温,个别新股出现“一手难求”现象,重复认购行为疑似再现。

事实上,此前香港公开报道称,疑似有内地投资者在香港以不同身份证明文件,如内地身份证、香港身份证或护照,在不同券商申购热门新股,包括布鲁可(00325)及蜜雪冰城(02097)等。而这些“港漂”投资人使用不同身份证明文件,在不同证券公司开户并申购新股,港交所FINI系统似乎仍难以识别其为重复认购。

不过,公司紧急发布公告似乎也是为了明确其延期上市的原因是“需额外时间完成配发结果公告定稿”,并非市场传闻中的“承配问题”。

其实从昨日海西新药暗盘表现市场也感觉到了一丝异样。

因为在今年前三季度,港股市场共有66只新股IPO上市,同比增长46.7%,累计募资额达1824亿港元,同比增幅达228.1%,继续稳居全球各大交易所之首。新股热潮之下,医药新股乘着创新药牛市的东风表现亮眼。

在今年前9个月港股新股表现“Top10”中,医疗医药企业占据7席。其中,银诺医药-B(02583)、中慧生物-B(02627)、劲方医药-B(02595)、维立志博-B(09887)的暗盘涨幅分别达到274.73%、162.64%、102.16%和100.14%。反观昨日海西新药暗盘收涨仅25.12%,市值甚至未能守住“入通线”。

既然明确了暂缓上市的原因,接下来投资者关心的自然是该事件的处理情况。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新股延期上市与取消上市的暗盘处理规则完全不同:若仅是延期上市,今日已成交的暗盘订单将视为有效,按常规在L 2日完成交收,未成交订单则自动取消;只有在“取消上市”的极端情况下,暗盘交易才会全部作废。

例如,2022年10月3日百德医疗发布公告:“因需更多时间回应监管机构查询,经征询联席全球协调人,决定延迟全球发售且不按招股章程进行;已发出、可供寄发/领取或存入中央结算系统的发售股份股票,不构成有效所有权证明且视为已注销。”而当时,百德医疗就是在暗盘交易完成,大跌40%后紧急叫停上市,至今未挂牌。

这种情况便会被视作“取消上市”,进行暗盘交易无效化处理,根据规则,因该新股暗盘交易扣除的资金(包括手续费和佣金等费用)或股票一般会在取消上市后一个交易日内退回客户账户。

中规中矩的“潜力票”

对于投资者来说,虽然海西新药称不上绝对的“大肉”但就其基本面和估值来看,也足以称得上一只中规中矩的潜力票。

作为一家走仿创结合路线的药企,海西新药在仿制药方面,重点布局首仿药、难仿药、高仿药的研发,如MAH制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以及国家药品集采等。

而在创新药方面,海西新药则专注于开发具有全球市场潜力、临床需求明确的小分子创新药。据悉,海西新药的创新药管线包括1个2期临床项目、3个临床前项目,覆盖了肿瘤、眼科及呼吸系统疾病领域需求。

而在财务方面,仿创结合路线让海西新药的财报表现较多数18A企业更扎实。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其主营收入分别约为2.12亿元、3.17亿元、4.67亿元和2.49亿元,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8.4%;对应期内利润分别约为0.69亿元、1.17亿元、1.36亿元和0.9亿元。

与此同时,公司报告期内毛利率始终稳定在80%以上,业绩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的同时,盈利质量也保持稳定。目前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还是在于业绩高度依赖仿制药,例如2024年仿制药收入占比高达98%。并且公司多款核心品种的集采协议将今年年底到期,面临续约降价压力。

从估值来看,此次海西新药港股IPO的PE(TTM)估值约为41倍,与A股仿制药企业58倍的平均PE估值对比并不算高,尽管在港股流动性稍弱,但考虑火热的市场以及按创新药企市销率估值法计,海西新药的PS估值也仅有13倍上下,对比同业公司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