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6日,作为2026春夏上海时装周的官方单元,第20季蕾虎先锋时装艺术节在苏州河畔如约而至。
10月12日这一天,蕾虎联合创始人Tasha的手机一刻不停地振动,她个子娇小却能量满满,一边用简洁快速的语言解决着当天需要应对的繁杂事项,一边与络绎不绝的买手、时尚主编、设计师交流。每年此时,这种忙碌就是她的工作常态。
奔流不息的苏州河,隐喻着蕾虎这十年。它的前身是2009年在北京成立的“长作栋梁”,这是中国最早也最具实验性的先锋买手店之一,曾经集结了中国一批设计师的最初生态。2016年,LABELHOOD先锋时装艺术节在上海时装周首次亮相,随后于2018年与长作栋梁合并,更名为LABELHOOD蕾虎。这个名字,意味着一个更加完整而立体的中国设计生态系统,至今演变成孵化中国独立设计师的重要平台之一,代表着中国设计力量的蓬勃生命力。
蕾虎成长的年代,是中国时尚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期。根据灼识咨询发布的统计数据,从2011年至2018年,中国设计师品牌市场规模从111亿元增至568亿元。
今天,蕾虎的五家线下店铺,是独立设计品牌最直接面对市场的阵地。每年两季在上海时装周期间举办的蕾虎先锋时装艺术节,则通过走秀、展览、快闪等形式,让公众完整感受设计师的创意表达。
“中国设计品牌这十年,走出了别人看起来至少要经历30年的跌宕起伏。”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Tasha说,“中国设计”这四个字,已经在世界上呈现出一种东方性的样貌,而整个中国设计群体,则经历了市场的高速发展和波澜起伏。
回望2020年秋,蕾虎在外滩源以“黄河”为主题发布时装系列,Tasha将中国设计师的雄心称作“泥沙俱下的奔涌”。当时,整个经济处于增长期,设计师对中国这片土地有强烈的归属感,黄河的意象恰如其分,展现了想要被外界看见的滔天气势。
今年,蕾虎先锋时装艺术节转场苏州河畔,则是用苏州河对仗黄河,将澎湃、庞大拉回到眼前,“现在我们要回应的是脚下这座城市的基础。苏州河是上海的血脉,它教会我们如何在低处扎根。”她认为,经历一波快速增长之后,中国设计品牌回归了理性思考:中国设计师和品牌之间,在市场上应当是怎样的关系?中国设计师群体,应该如何和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品牌、渠道类型品牌相处,寻找差异与共同点?
这番空间迁徙,恰暗合了中国独立设计走过的曲折路径。
十年孵化
这十年,蕾虎始终在做一件事,以中国独立设计师为核心,带领他们实现商业化。十年来,近400位中国独立设计师与他们的品牌,借助蕾虎的力量,被市场和更多受众看见。
“蕾虎有一支专门寻找独立设计品牌的团队,会不断在院校、社交媒体等各种媒介寻找、发掘年轻设计师。”Tasha说,蕾虎有一套甄选设计师的逻辑,不以商业表现为首要标准,而是看重设计师个人与其作品的一致性,重视设计师的自我表达力和持续创作潜力,而非即时商业回报。同时接受各种性格特质的创作者,哪怕是内向、不善言辞的设计师。
蕾虎发掘的“热水野人”就是鲜活的个例。这个从淘宝发展起来的设计师品牌,2023年开始在蕾虎做快闪店。设计师成爱国有一颗天马行空的大脑,他的创意有极强的辨识度和观念艺术的因素,他的服装在蕾虎一上架就售空,给了时尚行业启示——这个落脚于宁波乡下的设计师品牌,看起来是粗糙、疯狂且不羁的,却以自由纯粹的底色,被市场接纳。在第18季蕾虎先锋时装艺术节,成爱国带着全新设计在“蕾虎·筋骨场”秀场登台,与诸多先锋设计品牌角逐试炼。
蕾虎见证了中国时尚产业和整个消费市场的变化。十年前,中国经济快速腾飞,“那个时候,中国设计师有东方叙事表达能力,就会顺着大环境被看见,被主流西方时尚界认可” 。
他们与众多优秀时尚设计师紧密合作,陪伴设计师前行,从渠道上帮助设计师打开市场,在线上为品牌提供电商运营解决方案,又在线下帮助品牌拓展市场,独立开店。
也是这十年,从全国各地开花的时装周活动,到每年在各大贸易展会亮相的showroom,都经历了一轮商业化试炼,得以快速成长。尤其是商贸对接方面,各个环节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日渐提高。[sq1]
“设计师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群体,他们希望自己的设计被市场认可,但一开始上来会很容易掏心掏肺,用力过猛。”Tasha说,好的设计师,会在自我的设计灵感、创意与市场之间摸索平衡,就像跳探戈一样,有时前进,有时后退,最终保留下一些市场认可的创意。
“我们帮助他们完善个人的设计风格,并且最大程度地给他们一些商业化的建议。”Tasha说,蕾虎是长期陪伴式成长模式,不以经验去说教指导,而是让设计师通过市场反馈自然调整。他们站在设计师身后,提供充足的市场适应期,通过完善的系统降低设计师的试错成本。
十年来累积的数百位设计师,构建出一个社群化的氛围,这增强了设计师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也让新的设计师看到坚守个人风格的同时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这几年,受到中国年轻消费者偏爱的中国设计师品牌SHUSHU/TONG、OUDE WAAG、YIRANTIAN等,都与蕾虎有着密切且深度的合作。
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全球时尚行业遭遇困境,这波浪潮不仅影响了奢侈品巨头和全球独立设计师品牌,寒意也渗透到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群体,导致中国独立设计近年的声量集体走低,面临严峻挑战。
崛起于2010年前后的诸多设计师品牌,生长在中国经济的鼎盛期,常被拿来看齐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山本耀司、三宅一生等设计师品牌,被本土市场寄予厚望。
但Tasha直言,今天的消费市场,已经很难再诞生传奇的设计师品牌。“当年的大师级设计师,依托于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先被行业认可,然后慢慢通过行业传递到消费端市场。但现在,消费者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媒体和消费市场几乎是同一时间接收到信息的,而今媒体跟消费者之间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不像之前那么具有权威性了。当更大的群体参与进来,势必会让一些所谓的创意浓度受到稀释。”
随着经济放缓、消费降级,一些原本在定价、质量、供货能力和渠道方面存在问题的设计师品牌被大浪淘沙,要么销量腰斩,要么索性退出市场。
Tasha发现,真正活下来的是那些“脑海首选品牌”——当消费者想到甜酷少女感,就会自动浮现SHUSHU/TONG,提到东方风格,就会想到SAMUEL GUÌ YANG。
新生代设计师的转变更令她感慨。Tasha说,早年的中国设计师都想去巴黎、伦敦做秀场,希望更加国际化。但到今天,设计师品牌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依靠本土市场的重要性,“很多设计师都希望背靠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有文化认同且更有归属感的市场,先让自己生存下去,稳健成长,之后再慢慢走出去。这五年我们看到的新品牌,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先在中国市场扎根”。
这种务实背后是商业化运营的渗透。蕾虎的买手团队会带新人核算面料损耗,让他们意识到,再酷的概念,如果不经历市场考验,也是空中楼阁。
对于什么样的品牌能留下来,Tasha认为,那些从第一季到最新一季,始终保留着初心与统一设计内核的品牌,往往更能拥有稳固的用户群体。
尽管中国设计师品牌面临集体困境,但依然是中国服饰行业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如果以更长的时间线来看,这些年轻品牌遭遇的仅是行业发展的第一个转折期,只要能熬过这个低潮期,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就意味着设计师的创意、设计语言与商业模式都被认可。
不降级的坚守
设计师最能感受潮起潮落的巨变。设计师陈序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14年,即将从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毕业的他在伦敦注册了个人品牌XU ZHI,次年就认识了Tasha,并在上海时装周做了一场大秀。XU ZHI的编织工艺与东方式的沉静内敛,曾获Giorgio Armani的赞助参加米兰时装周。他记得,2019年时,他在国内合作的买手店还不到50家,2021年就超过了100家。
但近年,陈序之也感受到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控制预算成了他和很多设计师品牌的共识,他已经不通过走秀的方式发布新系列,而是尝试通过展览、摄影等新方式展示。同时,他做很多跨界合作,一步步拓宽品牌的视野。去年12月,陈序之携香氛品牌“序之Of Nature”参与了蕾虎之家限时展览。
Tasha说,每年的上海时装周,蕾虎都会带着设计师站在聚光灯下。今年的“蕾虎·20季”,他们与比利时先锋时装杂志《A Magazine Curated By》联袂策展,集中展示24位中国设计师的代表作品与灵感物件,这不仅是中国设计社群的集体发声,也是与国际策展方的深度交流。
这样的高光亮相很重要,但更多的功夫,蕾虎放在了日常。
“我们要用7×24小时的运营对抗不确定性。”Tasha说,蕾虎所做的事情,不以市场为导向,是在“赚最难赚的钱”。“我们的商品是需要阐释的,还需要有辅助的情感去烘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受益,很多人认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带给他们的情感价值,才会来认识更多的新设计师品牌。”
消费降级压力下,许多人劝蕾虎做低价产品,但他们坚持品质不妥协。Tasha说:“我们可能还是会努力坚持,自己亲身去实践,提供不降级的产品。其次我们也说服给我们供应产品的设计师,这个市场是存在的,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坚持的成果。”
蕾虎合作过的设计师多达三四百位,最终能完整走过品牌化历程的不足十分之一,但那些幸存者创造了奇迹:SHUSHU/TONG如今年销过亿。
今天的蕾虎,不仅是独立设计师的孵化平台,也是一个带有东方文化、中国设计内涵的文化IP。
自2019年起,蕾虎就与英国最负盛名的伦敦哈罗德百货达成合作,连续三年在中国农历新年将中国设计师品牌和“全家福照相馆”带到哈罗德,用东方温情连接海外华人。“全家福照相馆”里,有穿马面裙的留学生,也有戴苗银项圈的伦敦老太太。蕾虎在海外输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华人情感与东方文化认同。
蕾虎的海外拓展仍处于开端,接下去,它还将带领设计师登陆首尔现代百货,将“蕾虎全家福”“浪漫中国”等项目持续迭代。
Tasha认为,中国设计师的优势在于东方叙事与供应链性价比的结合,未来,蕾虎会主动助力中国设计师输出独属于他们的美学体系,计划在未来继续孵化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牌,重点布局线上线下一体化。
“对于今天的中国独立设计师来说,能真正在主流商场建立起商业矩阵的很少。”Tasha坦言,这背后有太多的成本投入,也需要逐步推进,快速的商业化可能会让设计师很快在这个过程中迷失。
陈序之此前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当下的经济环境确实给中国独立设计师带来诸多考验和挑战,但恰恰也会让大家凝聚起来,共同渡过难关。
“相信有一天,世界会主动拥抱中国设计。”Tasha这样认为。在经济周期与产业变革的双重浪潮中,蕾虎的坚守与创新,或许正勾勒着中国时尚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