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0月14日在上海开幕。
本届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有关高校协办。会上发布了《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嘉宾与会。
中外嘉宾表示,中国学研究要将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进行理解,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把握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全貌;要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讲清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做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发挥更大作用。
会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蒂墨·贝克罗夫特(Timothy Baycroft)教授饶有兴趣地在仔细观看会场内展览的中西文明交流的史料。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己是第一次参加世界中国学大会,感觉很新鲜,展出的史料也很有趣,“我压根没料到这场大会会吸引那么多人来参与,还有那么丰富的资料。”
贝克罗夫特尽管教授欧洲历史,但对中国历史兴趣浓厚。对于中国学,贝克罗夫特认为,这好比一片“浩瀚的海洋”,而自己对此知之甚少。他表示,在西方,其实大家对中国的概念非常模糊,“因此能真正在中国实地探究,了解中国,是非常迷人的一件事。”
开幕式上,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在致辞中表示,在去全球化趋势日渐显著的当前,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增强,需要打造促进世界合作的机制。“合作,就是我的指南针。”他说道,“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在各国间营造互信的氛围。在其中,中欧合作至关重要。”
普罗迪表示,中欧经济体量差不多,双方可以成为关系不错的表亲,“这是必不可少的战略选择”。
语言,无疑是各国沟通的桥梁。首次来沪参加世界中国学大会的俄罗斯汉学家、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副教授阿克塔莫夫·伊诺肯基用流利的中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俄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发展很快,“相较于以往,现在已进入了要求更高的第二个阶段,并不仅仅是去中国学汉语就行。”在他看来,在这一阶段必须来到中国,了解、学习与中国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他还表示,当前俄罗斯年轻人其实对中国很感兴趣,“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微信,借助互联网了解中国最新发生的变化。”
越南社会科学院翰林院中国研究所副主任陈氏水凭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大学二年级时选择学习中文,而当时选择韩国、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研究的越南年轻人比比皆是。如今,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越南年轻人接触中国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关注中国的角度也日渐丰富。
陈氏水主攻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近年来,黑神话悟空、哪吒等“中国符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其实,当前,中国和越南都非常注重如何把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融入当代生活。”她说道,“我们也一直关注,中国如何把文化遗产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