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全球海事创新的“中国智慧”:法律与科技双轮驱动

发布时间:2025-09-26 14:37:45

地缘政治重构航运网络,人工智能颠覆传统模式,碳中和重塑产业规则……全球海事正面临多重挑战。在这样的变局中,海事法律与制度创新成为推动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全球航运大国,中国正在积极推动海事仲裁、智能合约、法律科技等现代法律服务能力建设,为国际航运规则体系注入“中国智慧”。

近期,由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组委办联合第一财经共同出品的《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高端访谈》第三期节目专访上海海事大学的校长初北平教授。他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2024年初学校正式启动“云端海事大学”建设项目以来,在制度层与技术层的双轨创新下,积极参与海事仲裁制度创新与智能仲裁平台建设,关注制度规则创新与法律体系完善,为我国航运法治体系和人才培养注入数字化新动能。

教育改革背后折射的是行业需求的变化:目前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运船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海运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海洋经济总量持续攀升。而在航运中心建设方面,“2025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上海已连续六年位居国际航运中心第三名,“中国方阵”整体稳中有进,在前20名中占据7席。随着我国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航运发展进入新阶段,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配套法治体系无疑都亟需深化改革,以应对全球智能航运发展带来的新变革、新需求。

 

海事仲裁创新:制度与技术双轨并行

关于上海海事仲裁中心建设的最新进展,初北平表示,在上海市司法局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相关建设已实现诸多突破。受益于上海海事大学天然的海事属性,上海市相关部门也在海事仲裁领域为其提供了大量实践探索的机会,让相关科研成果得以有效地运用到社会治理当中。

目前上海海事大学的一支制度规则创新团队正在推进仲裁制度创新,学校也承接了国家设立的重大专项开展研究。在初北平看来,在中国尤其在上海,制度创新还有较大空间,其中主要涉及三个关键要素:地方立法的特殊权限、聚集的行业生态空间以及优良的人才空间,因此,将大学与行业相结合,共同拓展海事仲裁的司法应用、培养大批人才的空间广阔。

近年来,上海积极推动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同步发展,现阶段已取得了一定突破。初北平指出,在国际商事纠纷领域,例如适用英国法的租约、造船、船舶买卖纠纷,乃至大宗散货贸易相关争议的解决,大多会采用临时仲裁模式。这也为上海未来进一步推广临时仲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人工智能对仲裁行业的赋能不容小觑。目前,上海海事大学正在与相关科技公司开展合作,打造一个国际海事仲裁的智能分身,可帮助协助仲裁员处理部分专业性问题,比如仲裁裁决起草、利用智能数据库进行法律检索等,极大提升了效率。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有利于打破人们的传统习惯,从而有助于仲裁制度创新。

 

法律与时俱进:以历史性、发展性的眼光开展科学立法

经过近10~20年的发展,我国航运业在世界层面的地位不断上升,在某些领域已经具有领先性。中国航运的发展历史,决定了立法应当与航运发展适配。立法如果停留在几十年之前,航运形态或者操作模式就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初北平介绍了计划修订的两部法律,分别是《海商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今年6月24日至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海商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目前,《海商法》的修改工作正处于全国人大二次审议阶段,第二轮的意见征求已结束。在当前这个阶段,如何修改一部经过了30多年的司法实践验证的法律是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交通运输部《海商法》修改研究课题组的组长,初北平重点关注的仍是调查研究的实际工作,“我总相信一件事情就是有了调查,就有发言权”。此次《海商法》的修改,就极为重视行业调研,注重在条文中体现中国航运实情。

《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实际也处于修订计划当中,但是由于立法资源限制,该法要等《海商法》修改完毕之后启动修改工作。目前,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已经在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之下,开展前期的研究工作,相关的问题也已反馈给最高人民法院。此外,近期上海海事大学还正式向有关部委,尤其是交通运输部提供了启动《航运法》立法的建议,主要针对目前国际航运贸易的摩擦。

“实际上,中国需要一部更高层级的法律去指导行业的相关行为,让我们的国际航运贸易有法可依,而且合乎规范,能够清楚地表达中国航运界中正确的法律依据。”初北平表示,《航运法》制定的这项工作,尽管前些年推动过,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往前。随着中国航运发展到一定阶段,这部法律的出台恰逢其时,也期待中国《航运法》制定工作早日启动,助力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

他还提出应关注航运业立法发展的历史脉络问题,从历史的视角去看航运业的前世和今生:既要以史为鉴,又要与时俱进;既要有与国际发展保持适配性,又要有中国特色与中国表达。“中国海商法的人才在全球可能是最多的,如果将这个智慧汇集起来,就有能力去修改一部海商法。”初北平提出,此时不能局限于以前的一些观点,而应当正本清源,看看以前的一些说法的本质含义是什么,才能让今天的立法更具有时代性。

 

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科研创新“数字孪生”

“云端海事大学”的诞生是我国航运创新改革的缩影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航运领域提出了多项重要改革方向和战略部署,其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信息时代的国际海事人才画像,上海海事大学近年来以“智能引领、数据驱动、数实共生、伴云出海”为理念,以揭榜挂帅项目制为发力点,以数据基座引擎、数鉴算力中心、可信数据空间三位一体搭建海事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创新科研和教学新范式。

初北平表示,云端海事大学在建设之初便带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伴云出海”,将中国海事教育沿“一带一路”输送到国外,借助数字化教育赋能科研与人才培养,让学生和老师在这个虚实相结合的校园之内进行创新和创业,体现出云端海事大学国际化、创新化的构想。

基于建设的国际化与数字治理特点,云端海事大学建设的第一步便是打造数字基座引擎,也就是需要一个非常好的数据治理工具,使其能够与学校现有的OA系统数据进行连接打通。“尤其当这个数据机座引擎在调动各个系统的数据时,我们还要求能够进行有效的数据抓取,同时不对这些分系统的运作造成较大干扰,”初北平说,只有把数据的基座建好,教育教学、科研目标才能在这个基础之上真正实现虚实共生、数字孪生。

与此同时,云端海事大学为退休教师、毕业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互动的平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新空间、新领域。“教师在实体的大学当中可能是退休了,但是在云端大学可能是永不退休,对学生而言可能拿到学位了就毕业了,但是在云端可能就是一所永不毕业的大学,永远可以跟老师互动,离开的老师也可以跟原来的同事进行互动,”初北平表示,这也是云端海事大学区别于其他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构想: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海事教育的延续。

关于《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高端访谈》:

作为每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会前预热的王牌栏目,《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高端访谈》由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组委办联合第一财经于2022年共同推出,对话全球航运大咖,解读全球航运市场热点与发展趋势,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能级提升。今年《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高端访谈》汇聚全球航运领域权威组织、重要港口、物流运输及船舶企业负责人,聚焦绿色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