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他们坚毅的脸庞闪着光|2025第一财经年中人文图书

发布时间:2025-08-21 21:39:37

第一财经年度人文图书评选始于2017年,今年上海书展期间,首次推出年中人文图书。在上海书展期间,这份人文书单正式发布。

2025第一财经年中人文图书十佳书目分别是:《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代尔夫特的制琴师:维米尔和斯宾诺莎时代的音乐、绘画与科学》《幻想底尽头:穆旦传》《源代码:比尔·盖茨首部自传》《阿包》《太阳的阴影:深入非洲的旅程》《阿拉伯之沙》《寻找正确的单词:一个关于文学、悲伤和大脑的故事》《掉队的男人》。

“财经媒体,为什么坚持做人文阅读报道?”经常有读者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人文书单发布现场,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作了回应。他说,从2004年创办《第一财经日报》开始,第一财经就设立人文版面,当时这样做,是向国际上领先的媒体学习,世界一流财经媒体都有人文报道。书籍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第一财经专门开辟版面报道阅读与出版。

“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长期主义、理想主义,需要尊重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常识,这些内容在短视频里不可能找到,只能在书籍里,“杨宇东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财经非常有必要坚持更多的人文、社科报道,“其实这些年来一些很成功的企业,核心就是抓住了人性,穿透了人心”。

《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

[新加坡] 杨斌 著

中信出版集团·火与风 2025年2月

哪吒形象的前世今生、来自印度洋的龙涎香、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学者杨斌从全球史研究的方法出发,将那些看似相距遥远的异域事物或自然现象连缀起来,研究它们全球化的过程或者影响,进而找到与中国历史的互动。在某些关键性的历史时刻,它们中的一些甚至还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杨斌提醒,很多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都需要放到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场景中加以思考,才能呈现历史的复杂与多样。

全球史发轫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近一二十年来,“全球史”以及“全球化的视角”是国内热门的学术方向,但全球史的定义却很少有人提及。作为国内最早在美国接受全球史研究学术训练的学者之一,杨斌专门在书中讲述了何为全球史研究,以及全球史研究的方法与对象,指出全球史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彼此联系的、互动的人类共同经历。

长期以来,古代中国被视为陆上帝国,长城是其象征。杨斌认为这种陆上帝国的文化思维,会遮蔽我们对世界的某些认知。要理解全球史,中国读者尤其需要抛弃头脑中固有的观念——中国是一个相对独立、疆域相对清晰的东亚地区大国。就像今年大家都非常关注的哪吒,背后的信仰、形象演变其实是全球性的现象,某些我们自以为特有的文化观念,其实是漫长历史时期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

柯岚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 2025年1月

很多人都认为文学与法律相距甚远,通过文学作品去了解特定时代的法律,似乎并不符合当下法学研究的某些方法;通过特定时代的法律背景去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看起来也不合于文学研究的主流。但作为一位清代法律史的研究学者,柯岚越来越坚信,如果不和清代的法律与社会相印证,很多《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无法被完整理解。

比如秦可卿,100多年来,红学叙事很少将秦可卿视为性犯罪的被害人,更多诉诸道德判断。但是如果对清代妇女自杀有所研究,知道清代“威逼人致死”后,只要官府查明原因,导致自杀的人就可能被处以刑罚,这种背景下再看秦可卿的自杀,就不再是一个道德有严重瑕疵的女性的羞愤自缢,而是一个根本无法寻求正当法律救济的性犯罪被害人的理性反抗。又比如,拐卖儿童在清代是非常重的罪,清代奴婢在法律上连牛马都不如,女奴婢地位又比男奴婢还低下,贾雨村为了仕途对昔日恩人甄士隐的唯一女儿英莲有意“判葫芦案”,让她从大家闺秀沦为贱民,人生最后以悲剧结束,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那种社会制度对女性的残害。

柯岚聚焦秦可卿、林黛玉、尤家姐妹等12个(类)女性角色,分析她们如何因连坐、拐卖、生育等原因陷入法律困境,进而被推上绝路。从这个角度看,《红楼梦》足以成为清代法律史的写照,人物的命运也是极度残酷的法律制度导致的必然结果。柯岚的这部作品,提供了更深刻、更完整理解《红楼梦》的新路径。

《代尔夫特的制琴师:维米尔和斯宾诺莎时代的音乐、绘画与科学》

[西]拉蒙·安德烈斯 著 韩烨 译

中信出版集团·梦马 2025年4月

今年刚好70大寿的西班牙作家、诗人、艺术史家拉蒙·安德烈斯,被誉为“具有文艺复兴气质”的百科全书式学者。由他来写作关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史、思想史,真是再合适不过。就“广博”而言,安德烈斯这本书里体现出的对17世纪欧洲的文化、艺术、科学、哲学、宗教以至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无所不知,就已经让我们自愧再活上两辈子都未必能有如此深厚的积累。更何况他是“博而又精”,对音乐、绘画、光学和神学之间隐秘而至深的关系的领悟,让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能体会到至微事物中的无限与永恒。

书名虽以维米尔和斯宾诺莎这两位世界级的大人物为“招牌”,其实却以一个小人物为切入点。不过说“小人物”并不非常确切,他只是在历史记录和历史叙事中不太“有名”,在当时却一度是被很多人看好的伦勃朗的继承人。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在伦勃朗工作室学习绘画时,就展现了很高的天分,回到代尔夫特后,他又成为比他小十岁的维米尔的“灯塔”。可惜他英年早逝,在代尔夫特火药库大爆炸中死于非命,远大的艺术前程也一同灰飞烟灭。好在他无论如何还是留下了一些作品,尤其是与维米尔后来大名鼎鼎的《代尔夫特的风景》同名的一幅画。

安德烈斯就从这幅蕴含了众多细节与秘密的画作切入,从一个乐器商的摊位开始,逐步展开对代尔夫特这座小城的描绘。在这个小小的画面(这幅画只有15.4×31.6厘米大)里,他捕捉到了整个时代的缩影:手艺人的专注、街道上的生活百态、远处教堂的钟声,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艺术与科学气息。从这里出发,安德烈斯引领我们逐渐走进维米尔、斯宾诺莎、斯韦林克等艺术史、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巨匠的世界,展现了他们的艺术成就、哲学思考和精神世界。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

易彬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eons 2025年2月

穆旦一生创作了不到160首诗歌,他的翻译事业影响了众多的文艺读者,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翻译家查良铮和诗人穆旦就是同一人。穆旦晚年境遇不佳,身体受创,志气也受到挫伤,但仍对诗歌和翻译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离世后,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经历了不断恢复和提升的过程,直到近年被视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

二战时期,时任西南联大教师的穆旦,离开校园参加中国远征军,以随军翻译的身份入缅作战,最终艰难生还归国,这段行伍生涯对他此后的诗歌创作有极大影响。抗战胜利后,穆旦经历了一段颠沛的岁月,当过公司职员,做过联合国下属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曾在东北办过报纸,一度成为北方新闻业的知名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他真诚面对新社会,进入高校任教,主动学习俄语,以一己之力翻译外国诗歌,成为多位著名外国现代诗人的中文首译者。

然而,穆旦的存世资料十分有限,他在报章上发表的文章和诗歌也需要挖掘和考证,书写他的一生并不容易。《幻想底尽头:穆旦传》作者易彬,专注研究穆旦20多年,不断发现新的材料,多次出版研究专著并整理穆旦作品。经由这本书,他将这位诗人、翻译家一生丰富的经历和关键事件,与作品相对照,再结合动荡时代的起承转合,读者方能全面了解穆旦的志业与精神世界,体会他在不同时空中的心情,成为他跨时代的知音。

《源代码:比尔·盖茨首部自传》

[美]比尔·盖茨 著 鲁伊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5年1月

作为比尔·盖茨的“首部自传”,《源代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聚焦于微软大获成功后的辉煌,而是将目光一直回溯到自己的童年与青少年时光。

盖茨成长于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家庭,母亲的活力与社交能力,父亲的沉稳与理性,都在他的性格塑造中留下深刻印记。外祖母带他走进阅读与纸牌游戏的世界,让他从小就懂得:世界虽复杂,但只要用心琢磨,终能加以理解。这种探索精神,成为他日后投身计算机领域的内在驱动力。在盖茨的童年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家庭氛围对一个孩子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滋养,那是科技梦想萌芽的温暖土壤,也是典型中国式家庭教育中一开始就缺失的“源代码”。

学校教育中的“源代码”也同样重要:中学挚友肯特,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规划目标和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深深影响着盖茨;保罗·艾伦则与盖茨在计算机领域志同道合,两人技能互补,共同开启创业之路;还有那些包容他、引导他的老师,在盖茨追求计算机梦想的过程中给予支持与鼓励。这些人际关系,构成了他成长的助力网络,却与“考试成绩至上”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当然,盖茨在书中也坦承自己的“源代码”中那些“未曾挣得的特权”,如精英教育、家庭支持以及对前沿科技的接触机会。他并不避讳自己的叛逆、激进的竞争精神以及社交方面的欠缺,而是试图理性地分析这些特质对自己人生的影响。这种自我反思,可以让读者超越简单的成功叙事,上升到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阿包》

阿包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果麦文化 2025年1月

27岁那年,只读了小学二年级的苗族女人阿包在贵阳找工作时被拐卖到河北,之后她历尽艰辛逃跑回家,从那开始,她就想把一路受的苦写出来给两个女儿看,激励她们长大后好好读书,不要像她一样因为文化低轻易上当受骗。

不过回家之后,阿包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与写作毫无关联的谋生上:扫厕所、掏粪、搬水泥、卖菜;在医院做保洁、在重症监护室做护工;搞家政,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在20多户人家奔波。靠着一双指关节被磨得粗大的糙手,阿包全力托举两个女儿读了大学。大女儿生孩子后,为了让她安心创业,阿包又帮忙带了两个外孙好几年。

50岁的时候,阿包在带外孙的间隙,决心拿起笔实现年轻时的想法。她几乎已经不会写字了,花了一年多时间,用微信的语音转文字功能,把想说的内容录下来,再逐字逐句誊写。一开始,她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但最后终于完成个人史口述,写出她的第一本非虚构作品《阿包》。

和很多自传相比,《阿包》的语言并不优美,记录平实,也没有任何写作技巧。但阿包是天生就会讲故事的人,自己的童年,如何谋生,被拐后逃回来时的种种惊险和经历……她的讲述是真正来自生活底层的写作,历经苦难却充满力量,也是一位女性不屈生命的自然流淌。

《太阳的阴影:深入非洲的旅程》

[波]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 著 毛蕊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理想国 2025年6月

1958年作为社会主义波兰的驻外记者抵达加纳后,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在非洲大陆游荡、观察了30余年。他没有住在白人住宅区,而是选择普通黑人的生活区域,不时借各种机会去到偏远的地区。事实上,很少有人曾如此之久地深入非洲内陆与底层,也很少有人曾与非洲各地区领导者与民众有如此深入而广泛的接触。长期独特的经历,与卡普希钦斯基惊人的观察力与充沛的创作力结合,造就了这部独一无二的作品。

《太阳的阴影》始于对“光”的描写,而以平原上的树结束。正是炽热严酷的环境造就了非洲的特性,决定了非洲人是集体主义的,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缓和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一直以来,只有斗争,战斗,生死之战”。树则给予生命与记忆,人们总是聚集在杧果树下,每到傍晚,“讲述一天中发生的事情,这些故事是现实和想象的结合”。原书名“Heban”意为“乌木”,即来源于聚集在杧果树下讲述的非洲人,“他们坚毅的脸庞闪着光芒,如同乌木雕刻而成,融入了静止的黑暗之中”。

阅读卡普希钦斯基,很容易被他记录的事实所震撼:汽油桶里爆发出“滔天的、宇宙般的力量”的毒蛇;某个被偷走了赖以为生的锅而歇斯底里地痛哭的女人;一夜之间突然消失的15万难民;在火车飞驰而过的最后一秒抓起摊位上一切能抓住的东西拔腿就跑的人们……卡普希钦斯基也记录了那些他目睹或听闻,却不被外界所知、所关注的大屠杀、战争、饥荒、儿童战争、统治者……而在这一切背后,是他一直在尝试理解、抵达的非洲的内核:口述的、交杂着一代又一代人经历与想象的历史,依然活在生者之间的祖先,匀速旋转的永恒持续的时间……他曾经生活在非洲人中间,他写出了他的非洲,一个汹涌的、立体的、无比接近真实的非洲。

《阿拉伯之沙》

[英]威尔弗雷德·塞西杰 著 陈晞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 2025年6月

1945~1950年间,英国旅行作家威尔弗雷德·塞西杰两次穿越阿拉伯半岛南部沙漠的“空白之地”,在阿曼、沙特等地完成了六次探险。他与信奉血统、勇气与力量的贝都因伙伴一道忍饥耐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坚持骑骆驼或徒步前行,与漫卷的黄沙、无尽的砾石和永恒的干渴搏斗,既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与残酷,亦与残忍又豪气的沙漠匪帮周旋。他将危险与困苦转变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由此写下的游记《阿拉伯之沙》,获评《国家地理》杂志“最伟大的100部探险作品”第5名。塞西杰也被视为最后一位古典探险家和20世纪最伟大的旅行文学作家之一。

“阿拉伯经典行纪两部曲”的另外一部《沼地阿拉伯人》,是他1950年在伊拉克南部沼泽地区的一段历险。两本书的共同特点,是记载穿越地球上自然环境最为严酷的地区的真实见闻,同时带着尊重与钦佩,与古老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展开交流。

塞西杰出身英国贵族世家,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但厌恶西方社会的束缚与舒适,具有无畏的探险家精神。他珍视阿拉伯世界的传统生活方式,与当地人建立友谊,人们称他“忠诚、慷慨、无所畏惧”,是一位重要的横跨东西方的文化使者。这场“最后的原始穿越”发生在“空白之地”向现代文明转型的临界点,塞西杰所见证的自然、人与社会在后来的发展中迅速改变,他也因此留下了阿拉伯传统游牧文明消逝前的珍贵记录。1991年再版时,塞西杰表示,高楼大厦、汽车、直升机和炼油厂令他感到厌烦和失望,但他也意识到,石油财富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使人们更加富裕、拥有美丽的现代城市。原始与现代,游牧与工业化,在文化视野中总是存在张力。

《寻找正确的单词:一个关于文学、悲伤和大脑的故事》

[美]辛迪·温斯坦、布鲁斯·米勒 著鲍伟奇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2025年1月

辛迪·温斯坦是一位英语教授,也是一位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女儿——事实上,她的父亲已于30年前过世,而她始终未能真正告别。在这本书中,她与医学博士布鲁斯·米勒一起,开启了回忆的旅程。

她以少见的坦诚,回顾了父亲怎样一步步失去他的单词、空间感和行为规范,有些即使没有亲历也尽可能还原细节;反省了还在读大学的自己当年是怎样害怕、畏缩,沉浸于所研究的文学世界以逃避父亲患病的残酷事实。一边是进退失据的父亲,一边是惊慌失措的女儿,布鲁斯·米勒以神经病学专家的身份,解读了温斯坦父亲各种症状背后的病程病理,梳理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现历史与研究进展,并以医者的温情,揭示了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亲友可能经历的心理历程。

30年后,辛迪·温斯坦找到了那个单词——他父亲所患的是早发性阿尔兹海默氏病少词变异型,但这仅是一个开始。“寻找正确的单词”这一书名有多重含义:我们看到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在寻找他丢失的单词与自我,女儿在寻找记录父亲患病历程和自身感受的语汇,病理学家在寻找描述病理与病程的更准确的语言。

在对疾病的了解和对过往的回忆中,作者得以与父亲、与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我就像一个瘪了的轮胎,一直躺在店里等着技师来修复。现在,我终于被修补好了。”而我们读者,无论是否接触过阿尔兹海默病患者,都会感同身受,仿佛我们也与辛迪·温斯坦一起,经历了这一艰难的告别历程。

《掉队的男人》

[英]理查德·V.里夫斯 著 赵英男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雅理 2025年1月

理查德·V.里夫斯是一位政策专家,也是三个男孩的父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发现男性正遭遇越来越多的困难。在学校里,男孩全面落后;在职场中,男性的薪酬被女性拉开差距;在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父亲感到与自己的孩子关系疏远。

理查德·V.里夫斯列举了许多现象与数据,同时也援引了当代经济学者与社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剖析,包括2023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劳迪娅·戈尔丁的研究成果。他看到,男性问题的根源不在男性自己,而在现代社会趋向性别平等的结构性变化。在过去几十年中,女性适应了她们的新角色,而男性落后了,至今依然困在传统对男性气概的描述、对男性家庭角色的定义和该从事的职业的预设中。

在美国,关于性别的讨论往往受制于左与右的党派之争,放眼全世界,为男性说话也很容易受到女性主义者的指摘。理查德·V.里夫斯显然很明了这种分裂对他可能谈论的话题的冲击,他再三强调,两者并不矛盾,“重设工作使之对女性更公平,改革学校使之对男性更公正”,“我们可以同时持有这两种观点”。他的论证也让人信服,比如关于男性家庭角色,克劳迪娅·戈尔丁的研究指出,由于家庭中男性抚养者的缺位,女性往往要承担两份工作,使得女性在生育孩子后的收入不断走低。如果男性无法“跟上”,担负起自己的抚育责任,女性也将很难拉平生育后在职场上与男性的差距。是男性和女性在共同面对社会结构的变化,承担它带来的机遇以及后果。

作为政策专家,里夫斯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即男性推迟入学一年,更多从事“HEAL”(教育、健康、管理和文字)工作,父亲直接参与到子女的生活中。


【候选书目】

《卢布:一部政治史1769-1924》

[俄罗斯]叶卡捷琳娜·普拉维洛娃 著 万青松 张红 孙超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 2025年2月

《世界之中》

张笑宇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 2025年3月

《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1937—1949)》

[美]马钊 著 孔祥文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万镜 2025年5月

《妥协与对抗: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

王升远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年6月

《渗透边界的秘密贸易:东南亚边境地带的走私与国家1865-1915》

[美]埃里克·塔利亚科佐 著 闾佳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理想国 2025年2月

《诗歌与警察: 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

[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 谷大建 张弛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5年6月

《为什么会有百科全书:从<自然史>到维基百科》

[英]西蒙·加菲尔德 著 李旭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 2025年5月

《名为毕加索的异乡人》

[法]安妮·科恩-索拉尔 著 陆洵 译

译林出版社 2025年3月

《走向现代:西方艺术1789-1914》

[法]贝尔特朗·蒂利耶 编著 李少平 李静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 2025年4月

《更远的蓝奔流》

苏娅 著

新星出版社 2025年1月

《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李昀鋆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2025年3月

《美丽新人类:关于供体受孕的肮脏现实》

[澳]萨拉·丁格尔 著 邓南君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年5月

《墓地中的军营: 越南的军事化景观》

[美]大卫·比格斯 著 贾珺 译

光启书局 2025年1月

《格外的活法》

[日]吉井忍 著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5年2月

《极北森林:移动的林木线》

[英]本·罗伦斯 著 王晨 译

海峡书局·未读 2025年2月

《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

半夏 著

商务印书馆2025年5月

《最后的捕鲸部落》

[美]道格·克拉克 著 罗曼 译

西苑出版社 2025年5月

《寻找下一个硅谷: 美国的知识之城》

[美]玛格丽特·奥马拉 著 邓磊 译

商务印书馆 2025年3月

《中国式母女》

肖楚舟 等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年6月


第一财经年度人文图书评选委员会

特约专家评委

马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罗岗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维舟 知名书评人

云也退 知名书评人

评委会成员

杨宇东 第一财经总编辑

姚剑第一财经副总编辑

应民吾 第一财经编委、新闻中心总监

李刚 第一财经特稿部主任

吴志超 第一财经阅读周刊特约编辑

罗敏 资深媒体人、特约策划执行

彭晓玲 第一财经阅读周刊记者

佟鑫 第一财经阅读周刊记者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