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INTC.US)的计划将为这家陷入困境的芯片制造商提供一个强大的后盾,但更大的挑战仍在前方,即找到足够多愿意付费的客户。
华尔街分析师并不认为,仅靠资金就能扭转英特尔多年来销售下滑、市场份额流失的局面。但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美国总统特朗普施加的压力可能会帮助这家芯片制造商为其代工部门争取到更多客户,从而为扩张美国国内制造业务的高昂成本找到理由。Synovus Trust高级投资组合经理Dan Morgan表示:“如果美国政府最终持有英特尔的股份,那么特朗普就有点像是这家公司的推销员了。”
特朗普今年以来已经收获了价值数万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包括苹果(AAPL.US)承诺投入总计6000亿美元用于扩展在美国的业务,台积电(TSM.US)也承诺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扩建中投入1650亿美元。但这一次,特朗普需要完成一件更为艰巨的任务——说服持怀疑态度的潜在客户通过英特尔、而不是台积电,来满足他们的芯片制造需求。英特尔一直试图在代工业务方面与台积电竞争,但至今尚未证明可以与后者相匹敌。
投行Bernstein分析师Stacy Rasgon直言:“除了钱,英特尔还需要客户。”“是否可能在这样的计划中,美国政府会‘鼓励’客户使用英特尔的产能(直接,或者通过关税政策或其他监管间接实现)?我们还不清楚。”
软银集团本周已宣布购买价值20亿美元的英特尔股票。这引发了人们的猜测,这家日本企业可能会利用英特尔进行芯片制造。软银创始人孙正义与特朗普建立了密切关系,他雄心勃勃地想开发能够与英伟达(NVDA.US)竞争的人工智能芯片。
对于一家近年来饱受打击的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乐观时刻。英特尔前任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曾押注工厂扩建计划——其核心是位于俄亥俄州的新工厂——能够扭转英特尔的命运。该计划旨在推动英特尔转型为芯片代工厂。拜登政府时期《芯片法案》的资金原本就是为了帮助英特尔实现这一愿景。
英特尔位于俄亥俄州的新工厂并寄予为美国芯片产业带来新的开始的厚望。但如果没有大客户,这座工厂的经济效益就难以成立——尤其是因为该工厂计划采用昂贵的尖端技术。英特尔已多次推迟该项目,目前预计要到2030年代才会投入使用。
Seaport Research Partners分析师Jay Goldberg估计,英特尔需要约200亿美元才能让下一代制造技术投入运营。此外,Stacy Rasgon表示,美国政府的“现金换股权”交易不一定比原先的《芯片法案》补助更有利。他指出:“在没有客户的情况下资助扩产,最终很可能不会给股东带来好结果——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将是最大的股东。”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的举措也不会改变该公司在科技行业的地位。英特尔在生产人工智能芯片方面已经落后,该领域如今已由英伟达主导。
此外,尽管所谓的“超大规模客户”——例如Alphabet旗下谷歌等最大的数据中心运营商——如今每年在新硬件上投入超过800亿美元,但正如Cowen分析师Joshua Buchalter所说,他们不会仅因为政府的要求而选择性能更差的芯片。他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美国的投资如何解决英特尔源于缺乏竞争力的问题。Joshua Buchalter表示:“你不能强迫超大规模客户使用性能较差的处理器,否则就是在削弱他们的全球竞争力。”Dan Morgan也表示:“英特尔仍然必须拿出成绩。美国政府这次的股权投资真的能带来多少改变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