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近两周后,大悦城地产(00207.HK)于8月1日正式复牌,截至收盘股价报0.54港元,单日涨幅45.95%,目前公司总市值76.85亿港元。
停牌背后的原因一如市场所料:大悦城地产拟私有化退市。这家早在2013年便登陆港交所、以“大悦城”商业品牌深入人心的公司,拟通过协议安排的方式回购股份,最高现金代价29.32亿港元,并撤销上市地位。
方案一公布,便引发投资者的极大关注,而争论的焦点大多聚焦于:公司为何选择私有化、回购价格合理程度、方案能否通过等方面。
实际上,对大悦城地产私有化的认知,离不开中粮集团地产业务整合的大背景。大型央企中粮集团的主要地产平台,是A股上市的大悦城(000031.SZ),而大悦城持有大悦城地产64.18%股权,形成“A控红筹”的独特架构。
在业内看来,股票流动性低、融资功能受限、当前架构增加了公司治理复杂性等原因,是大悦城地产拟私有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对A股平台大悦城来说,此举将增厚对大悦城地产的权益,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利润表现。
再现资产整合
提及大悦城,很多人脑海会浮现出各大商场,从北京朝阳大悦城、西单大悦城,到上海、天津等诸多城市,大悦城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商业综合体品牌。
而在这一座座超级商场背后,是一家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粮集团。中粮集团的业务版图极广,但主要围绕农粮、食品、金融、地产等领域,与老百姓的“衣食住”密切相关,截至2024年底该集团资产总额7000亿元。
与其他大型央企一样,中粮集团很早便涉猎房地产,从传统住宅到商业地产,是行业较为低调的“老兵”。目前,该集团的主要地产平台是A股上市的大悦城控股,以及港股上市的大悦城地产,后者是前者的并表子公司。
这种“A控红筹”的架构,在业内不算特别普遍。早在2019年时,为促进集团地产业务的整合,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地产”与“大悦城地产”实现重组,前者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大悦城地产控股权,交易总对价144亿元。
在这轮重大资产重组后,中粮地产更名为“大悦城控股”,成为中粮集团旗下唯一的地产投资和管理平台,大悦城地产则成为大悦城控股旗下的商业地产旗舰,以开发、经营和管理大悦城为品牌的城市综合体为主要业务。
如今,距离上次资产和品牌整合已六年,中粮系的地产平台再次大调整。这一次,港股上市公司大悦城地产,或将彻底退出资本市场。
公告显示,大悦城地产建议进行股份回购,涉及大悦城和得茂以外的所有股东所持股份,每股计划股份换取0.62港元现金,总计约29.32亿港元。协议安排生效后,大悦城地产将申请撤销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股权结构方面,协议安排前,大悦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64.18%,得茂持股2.58%,计划股东持股33.24%。协议安排后,大悦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将增至96.13%,得茂持股3.87%。
这意味着,如果私有化通过并落地,大悦城将几乎全部控股大悦城地产。“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增厚对大悦城地产的权益,有利于提升归母净利润。”大悦城称。
至于回购股份的资金,将来自大悦城地产的内部资源或外部债务融资。
为何走向私有化
7月18日,大悦城地产发布短暂停牌公告时,市场便传言是否要进行私有化。尽管已有一定预期,方案公布后,投资者还是对该决定有所争论,部分人认为私有化是股票投资的退出时机,也有人还想继续持有。
对大悦城地产来说,这家公司似乎给出了充分的私有化原因。
其一,由于大悦城地产受A股上市公司股东(大悦城控股)控制,目前的架构增加了公司治理的复杂性,并阻碍了决策效率。私有化旨在精简公司的管治框架、企业架构及股权,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灵活性。
计划生效后,大悦城地产将申请撤销上市地位,业务策略、重大投资及资本营运,将不再受限于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这将缩短决策周期,降低相关成本。
其二,过去数年,大悦城地产的股价,一直较每股资产净值折让,整体流动性偏低,限制了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鉴于市场环境较为复杂,上市地位难以提供足够的境外融资支持,短期内亦不会有实质性改善。
其三,为股东提供机会,实现对公司投资的溢价。目前,股份注销价为0.62港元,较最后交易日每股收市价0.370港元溢价67.57%;较最后交易日前10个及30个连续交易日平均收市价,分别溢价80.49%及129.66%。
其四,私有化可为股东提供退出机会,解决股份交易流动性偏低的问题。在流动性有限情况下,投资者难以以有利价格进行公开市场出售,还可能折让退出价值。
A股平台大悦城控股,则给出了更为综合的理由。“近年来,在行业周期性发展影响下,大悦城地产的市场表现阶段性波动,流动性也随之承压。”公司表示。
在此之下,私有化是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举措,将优化公司治理框架,整合组织架构与股权结构,提升管理决策效能,并优化资源配置。本次交易完成后,大悦城控股将增厚对大悦城地产的权益,进一步提升公司归母净利润。
总而言之,股价长期偏低、流动性不足的港股上市平台,已对大悦城整体盘面没有明显助力;私有化后,中粮系地产平台将更为聚焦,还能助力改善财报表现。
有待业绩突围
目前,大悦城地产的私有化计划,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需满足若干条件。
根据公司成立所在地的公司法、《香港收购守则》等要求,协议安排需满足以下条件:出席会议并投票的股东,人数不少于总数半数,且按股份价值计超过75%的股东同意。出席会议的无利害关系股东,所持股份至少有75%的投票权赞成计划;投票反对的票数,不得超过无利害关系股份投票权的10%。
若私有化能顺利落地,大悦城同样需在业绩上继续发力。
过去三年,A股平台大悦控股城持续亏损,2022年亏损28.82亿元,2023年亏损14.65亿元,2024年净亏损约29.77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规模超过70亿元。
仅看过去一年,大悦城控股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357.91亿元,同比下降2.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29.77亿元,同比下降103.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约105.96亿元,同比下降23.46%。
公司表示,因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筑底阶段,受行业周期、结算资源影响,公司销售型业务结算规模及毛利率有所下降,对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同比减少,同时调整了量价策略,部分项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不过,到2025年上半年,大悦城控股业绩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预计盈利0.80亿元~1.20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3.6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盈利0.62亿元~1.00亿元,上年同期亏损4.2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悦城以商业品牌为人所知,但其营收的主要来源仍是商品房销售,去年大悦城该业务的营收占比为79.31%,投资物业及相关服务营收占比为14.65%。在中指2024房企销售榜单中,中粮大悦城这一品牌销售416亿元,行业排名第23,到今年前七月销售额为125亿元、排名38。
或许对手握44个商业项目(重资产30 个、轻资产14 个)的大悦城来说,后续要处理的不仅是推进港股平台私有化、加大对商业品牌的运营和打造,还有如何在地产调整期跟上央国企阵营节奏,避免陷入“掉队”的尴尬境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