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较高点蒸发超1500亿港元!港股“新消费势力”遭遇深度回调,南向资金撤离成关键推手

发布时间:2025-08-01 17:37:59

尽管恒生指数自6月以来持续攀升,但年内一度领涨港股的新消费板块却集体陷入深度回调。老铺黄金、蜜雪集团、泡泡玛特等热门个股市值大幅缩水,部分龙头股价较阶段性高点跌超30%,甚至出现业绩预增却股价下跌的“背离”现象。

南向资金的大规模撤离成为关键推手,叠加解禁潮与市场对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质疑,新消费赛道的“含金量”正面临严峻考验。

展望后市,业内认为观点出现分歧,部分看好长期消费升级潜力,另一些则警示高估值风险,行业分化或成未来主旋律。

7月蒸发超1500亿港元

尽管恒生指数自6月19日的低点23185.58点持续反弹,并在7月24日触及25735.89点的高位,但年内领涨港股的新消费板块却遭遇集体重挫。

以老铺黄金为例,自7月8日触及1108港元/股的阶段性高点后,该股便开启下跌通道。7月31日出现8.4%的大幅下挫,收于708.5港元/股。进入8月后跌势未止,8月1日继续下跌2.61%,报收690港元/股。若以此计算,短短三周多时间内,该股累计跌幅已超过37%。

同样作为板块龙头的蜜雪集团自6月5日618.5港元/股的高位震荡下行,8月1日收盘跌至463港元,区间跌幅达25%。

这场回调潮使得三大明星个股集体降级

泡泡玛特市值自6月16日的3693亿港元高点缩水至3266亿港元;蜜雪集团市值从6月4日的2336亿港元跌落至1758亿港元,退出2000亿俱乐部;老铺黄金市值更从7月8日的1868亿港元骤减至1191亿港元。截至8月1日,三家明星股从高位合计蒸发市值超1500亿港元。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个股在业绩预增背景下仍难挡跌势。7月27日晚间,老铺黄金(HK06181)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销售业绩(含税收入)约138亿元至143亿元,同比增长240%~252%;经调整净利润约23亿元至23.6亿元,同比增幅达282%~292%。7月28日,该股依然下跌4.12%。

7月15日,泡泡玛特发布业绩预告,预期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不低于200%,集团溢利不包括未完成统计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增长不低于350%。7月16日至7月21日,该股股价持续下跌。

据第一财经梳理,7月港股8家典型新消费企业多数回调。其中,回调幅度最大的为老铺黄金,月内股价下跌近30%,布鲁可跌超16%。此外,蜜雪集团、泡泡玛特、毛戈平跌超7%。

南向资金撤离

在港股市场这一轮调整中,南向资金的流向变化成为关键推手。

上轮行情中,南下资金是做多港股新消费的主力资金。Wind数据显示,4月8日-6月9日,新消费板块中,南下资金和香港本地中介加仓63.7亿港元、4.9亿港元,国际中介和中资中介净流出6.4亿港元、43.9亿港元。

但进入7月后,风向突变。第一财经记者据wind数据估算(以持股数量变化*成交均价),7月2日至7月30日,上述6家公司中,南向资金净流出为41.09亿港元,香港本地中介机构、中资中介都仍保持净流入状态,分别加仓13.78亿港元、31.35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南向资金并非全面收缩,而是进行明显的板块轮动。Wind数据显示,近1个月来,南向资金在wind金融、wind医疗保健板块的净买入金额分别为496.92亿港元、193.98亿港元,在wind可选消费板块则净卖出343.97亿港元。业内认为,这种"弃消费、追金融医疗"的操作,直接推动了新消费板块的行情逆转。

资金阶段性调仓,背后或隐藏着多重原因。

一方面,“新新消费势力”中的头部企业集中迎来解禁潮。

6月,毛戈平、老铺黄金陆续迎来大规模解禁潮。6月9日,毛戈平的基石投资者将迎来一波解禁,总计约2611.6万股,占其总股本的5.33%。6月28日,老铺黄金将迎来上市后最大规模的限售股解禁,涉及12名股东合计持有的14264.25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86.44%。

另一方面,市场炒作退潮下,市场开始重新审视这些新消费企业的商业本质。

例如,被冠以黄金界爱马仕”之称的老铺黄金,业内担忧其实际经营模式与高端定位存在明显割裂。招股书显示,该公司产品外包生产比例从2021年的36%攀升至2023年的41%,而同期研发投入占比却从0.67%降至0.35%。更值得玩味的是,虽然标榜奢侈品定位,但其产品价格却随金价频繁波动。有业内人士认为,老铺黄金奢侈品的地位仍有待商榷,奢侈品的价格,不应该跟随原材料价格波动。

同样面临考验的还有蜜雪冰城。这个以极致性价比征服年轻消费者的品牌,正遭遇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的窘境。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根据招股说明书,蜜雪集团主要食材的产能利用率整体较低且不断下行。例如,糖的产能利用率,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分别为,58.7%、61.2%、42.2%、46.5%。奶的产能利用率也从2021年的83.1%,降低至2024年前三个月的52.3%。

一名消费业内分析师在交流时对记者表示,虽然新消费赛道长期前景广阔,但相比传统消费企业,这些公司普遍存在商业模式未经验证、经营基础不够扎实等问题。在资金面趋紧、估值回归理性的过程中,板块出现调整在所难免。

 

价格是否已“见顶”?

关于新消费赛道未来发展趋势,市场观点呈现明显分歧。

部分机构持乐观态度。

“新消费赛道短期面临交易拥挤与估值消化压力,但长期仍是中国消费升级与供给创新的核心方向,其本质是资本对‘确定性增长’的争夺。”开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张宇光指出,短期来看,高估值与资金博弈可能引发波动,但长期看,技术赋能、全球化扩张和消费分层深化将持续创造结构性机会。分化将是未来主旋律。具备技术壁垒、全球化能力及政策红利的头部企业有望持续领跑,而伪概念股将面临出清。

华安基金基金经理胡宜斌同样看好新消费的长期潜力。他指出,受益于国民经济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部分代表消费者代际迭代的新兴消费的品类有望成为消费中最具成长性的方向,一些新兴消费在居民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仍处于不断上升态势。

亦有机构强调需理性看待新消费后续走势。

申万宏源策略首席分析师傅静涛认为,2025年内还是需要审慎看待更广泛的新消费扩散行情,新消费高景气只是中国经济转向消费驱动的一小步。中国经济转型成功,是牛市级别的乐观预期,预期发酵只能循序渐进。

估值不确定性成为困扰机构的关键因素。银华基金基金经理焦巍在二季度报告中详细分析道:从品牌打造和渠道来看,相较于老消费的渠道推力和传统媒介张力,新消费更依靠特定受众和产品异质、媒介多元化来吸引消费者。

他指出,传统消费的格局稳定可以DCF定价(通过预测企业未来的自由现金流并将其按一定折现率折算到当前时间点,以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但却面临总量的下滑和结构的改变。新消费处于行业成长期但竞争格局不稳定,同时当前定价大部分面临高估,使得基金管理人面临着“老消费不能买,新消费不敢买”的困境。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