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去香港考大学有重大变化,“高才”子女居港两年方可享政府资助

发布时间:2025-07-31 19:37:43

冀望通过“高才通”等人才入境计划进入香港,继而让子女获得“本地生”身份以申请大学的家长们注意了!特区政府最新出台的一项政策,将使这条通道的难度加大。

香港特区政府今日公布有关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和资助申请资格的修订:设立两个学费类别,并修订有关申请资格准则。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受养子女须居港满两年才具备申请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的资格。

香港专上教育相当于内地所称高等教育。其中,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的专上院校主要包括8所‌公立大学,以及香港都会大学‌和香港教育大学等;目前每年资助学额共约1.5万个。

‌在香港专上院校招生中,“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在录取门槛和学费等方面多有不同,前者享受的条件优于后者。现行“本地生”定义包括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单程证和引进人才受养人签证(首次签发为18岁以下)等多种证件的学生。

人口仅750万左右的香港拥有多所高水平大学,其中5所常居世界百强高校之列。客观而言,在香港考一所“好大学”的难度要显著低于内地,因此,很多人希望能让子女到香港考大学。这时,家长先通过“高才通”等人才入境计划获得香港工作签证,再让子女以受养人身份参加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相当于内地高考),再申请大学,成为一条捷径。

近年来,香港积极引进人才。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50万份申请,其中33万份已获批,22万名人才及其家人已经来港。去年来港人才计划的18岁以下受养人数目达5.5万人。

这一“好事”带来意外争议。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今天表示,“近期有意见关注部分学生并无来港居住,却以本地学生身份申请教资会资助大学的政府资助学额,影响了升读大学的机会及公帑运用的准确性。”

“为了确保公帑用得其所,教育局考虑海外做法和香港实际情况,认为受养子女须居港满两年才符合资格申请政府资助专上课程学额。至于持有全职工作签证/工作许可证或各项入境计划下的签证/进入许可的人士,将不再符合申请资格。”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从官方渠道获得的具体新政文件显示,有关修订设立两个学费类别。第I类别为获资助的学费。持有下列文件的人士符合资格申请副学位、学士学位及研究院修课课程的政府资助学额: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由入境处签发并显示持有人享有香港的入境权/居留权的其他文件,以及无条件限制逗留签证标签;单程证;以及受养人签证/进入许可(持有人首次获入境处签发有关文件时未满18岁,并须在紧接所修读课程开课首天前的两年内居住于香港)。

第II类别为不获资助的学费,适用于不符合上述第I类别资格准则的人士,包括:首次获入境处签发受养人签证/进入许可时未满18岁、并且不符合两年居港规定的受养人签证/进入许可持有人;全职工作签证/工作许可证持有人;各项入境计划下的签证/进入许可持有人(含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或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以及非本地学生。

政策明确,第II类别人士仍可以申请报读政府资助副学位、学士学位及研究院修课课程,但须缴付不获资助的学费。

特区政府将就上述修订设立过渡安排,即在2027/28学年(申请周期于2026年10月开始)的居港规定设为1年,2028/29学年起才实行两年的居港规定。

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政府在制订有关修订时,已充分听取社会不同意见,并取得适当平衡,相信有关修订对真正有意来港发展的家庭影响不大。”

根据香港特区教育局数据,2022/23年至2024/25年,通过大学联招,获教资会资助首年学士学位课程录取的受养人数目分别为62、68、185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