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汽车芯片,痛苦挣扎!

发布时间:2025-07-26 10:37:25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提前步入红海市场,连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都在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坦承即将面临"运营阻力";另一方面,汽车芯片市场的业绩与预测也不容乐观,从德州仪器到意法半导体,都不复此前的乐观。

这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自新冠疫情期间的供需失衡和超额下单风波后,汽车芯片行业就像一个负重前行的巨人,拖着沉重的库存包袱,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艰难跋涉。近18个月的库存调整期,让整个行业都在痛苦地消化着过去的"繁荣遗产"。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场调整远未结束。分析师们发现,原先预期的库存去化速度远不如预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当大家都以为已经看到终点时,却发现赛道还在无限延伸。

德州仪器:悲观主义者的警钟

在这场行业寒冬中,德州仪器(TXN.US)扮演着最坦率的"乌鸦嘴"角色。当其他同行还在寻找复苏的蛛丝马迹时,德州仪器CEO哈维夫·伊兰毫不留情地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汽车芯片市场尚未复苏。"

要知道,在德州仪器服务的五大关键市场中,其他四个——个人电子产品、企业系统、通信设备和工业市场——都显示出健康的复苏迹象。工业市场甚至呈现加速复苏的态势,在经历几个季度低迷后展现出积极势头。然而,汽车行业却像一个格格不入的异类,增长微乎其微,复苏缓慢得令人绝望。

德州仪器的管理层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细节:他们"不能排除"第二季度营收强于预期是因为客户为规避潜在关税而提前下单。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看似不错的业绩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需求疲软。这种被动式的需求提升,就像饮鸩止渴,短期缓解了业绩压力,却可能让未来的调整更加痛苦。

更令人担忧的是客户行为的变化。德州仪器指出,客户,特别是那些向美国发货的客户,在面对关税不确定性时变得极度保守。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一级供应商都明显缺乏库存补充的意愿,他们只在真正需要时才下订单,这种近乎实时的供应模式,反映出整个供应链对未来的深度不安。

伯恩斯坦分析师斯泰西·拉斯贡敏锐地捕捉到了德州仪器态度的转变。他指出,相比上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本季度的基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地缘政治和关税的立场更加谨慎,这种转变"感觉有些突然"。这种突然的态度转变,恰恰说明了市场环境的快速恶化。

在资本支出方面,德州仪器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重申2025年资本支出总额约为50亿美元的预期没有变化。但对于2026年,公司给出了一个相当宽泛的区间——20亿美元至50亿美元,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区间,本身就说明了公司对未来前景的迷茫。

恩智浦:在黑暗中寻找黎明

如果说德州仪器是悲观主义的代表,那么恩智浦(NXP.US)则在努力扮演着谨慎乐观派的角色。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恩智浦CEO库尔特·西弗斯试图为市场注入一丝希望的曙光。

"持续两年的汽车芯片库存过剩现象可能最终会在今年结束。"西弗斯的这句话,对于在库存泥潭中挣扎的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进一步解释说,大多数一级汽车客户的库存水平要么接近正常,要么已经达到正常水平。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恩智浦作为汽车芯片领域的重要玩家,其直销渠道让他们能够更直接地观察到客户的库存状况。

数字似乎也在支持恩智浦的乐观态度。公司第二季度总收入为29.3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6%,但这一表现仍超出预期中值2600万美元。西弗斯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的汽车业务从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正在大幅加速增长。"他认为,一旦供过于求的局面得到解决,恩智浦应该会受益于不断增长的需求。

但恩智浦的乐观并非盲目的。西弗斯坦率地承认,尽管他持乐观态度,但他不会试图"粉饰"汽车行业的现状。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反映出即使是相对乐观的公司,也深知当前形势的严峻性。

恩智浦的第三季度业绩预测透露出了这种谨慎。公司预计第三季度营收为30.5亿美元至32.5亿美元,这个区间的中值较上年同期下降3%,且低于分析师的最高预期。伯恩斯坦分析师斯泰西·拉斯贡称该报告"基本良好",但表示其与一些人希望的"悄悄话"数字并不完全相符。

作为一家严重依赖汽车行业的公司(该行业占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恩智浦不可避免地受到特朗普关税行动的冲击。这些关税不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还引发了客户订单的不确定性。一些汽车制造商开始囤积芯片以应对关税,但这种囤积行为可能会在未来导致需求的进一步下降。

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肯·许(Ken Hui)对恩智浦的表现给出了较为中性的评价。他认为,恩智浦第三季度营收超出预期3%虽然令市场略感失望,但这符合预期,即由于市场环境不确定,该芯片制造商可能力图将渠道库存保持在长期目标水平以下。同时,第三季度57%的毛利率预期与分析师预期一致,这可能暗示恩智浦在部分关键产品上面临竞争压力。

意法半导体:深陷泥潭的巨头

在这场汽车芯片行业的寒冬中,意法半导体(STM.US)的境遇最为悲惨。这家法意合资的欧洲芯片巨头,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其痛苦程度可以用"血流成河"来形容。

意法半导体第二季度出现调整后运营亏损1.33亿美元,而分析师原本预期其运营利润为5400万美元。这种从盈利预期到巨额亏损的巨大落差,让投资者措手不及。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亏损还包括了1.9亿美元的减值和重组费用,这意味着公司不得不对之前的投资和资产进行大幅减记。

市场的反应是无情的。意法半导体股价出现一年来最大跌幅,交易当日的股价下跌11%至24.11欧元。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去年该公司股价已经下跌了35%,投资者的信心正在快速流失。

作为一家大部分收入来自汽车行业的公司,意法半导体正面临着全球贸易战带来的多重打击。特斯拉作为其最大客户之一,约占公司总收入的6%,而埃隆·马斯克对未来几个季度"艰难"前景的警告,无疑给意法半导体的前景蒙上了更厚的阴霾。当你的重要客户都在喊"艰难"时,作为供应商的日子可想而知。

公司第二季度营收下降14%至27.7亿美元,汽车芯片销售额略低于预期。虽然个人电子和工业部门的收入有所增加,但这些增长远远无法抵消汽车业务的下滑。这种结构性的失衡,反映出意法半导体过度依赖汽车行业的战略风险。

CEO Jean-Marc Chery试图为公司的前景注入一些希望。他表示,第三季度的前景受到单一客户的影响,预计这只是暂时的挫折,第四季度有望实现增长。但这种基于"单一客户"影响的解释,恰恰暴露了公司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问题。当一个客户就能左右公司一个季度的业绩时,这种商业模式的脆弱性可见一斑。

面对持续的行业低迷,意法半导体已经开始了痛苦的自救行动。公司去年10月宣布了成本削减计划,承诺裁员约6%。这种规模的裁员,不仅意味着成千上万个家庭将受到影响,也反映出公司对未来需求前景的深度悲观。

更令意法半导体雪上加霜的是来自股东的压力。意大利政府和法国政府共同拥有该公司超过四分之一的股份,公司近期的糟糕表现已经引发了意大利政府对管理层的批评。当政府股东都开始质疑管理层的能力时,公司的治理压力可想而知。

花旗分析师安德鲁·加德纳(Andrew Gardiner)在一份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意法半导体面临的困境:"周期性复苏的迹象被关税相关的不确定性以及特别是汽车行业的疲软所抵消。"这句话既说明了行业整体面临的挑战,也点出了意法半导体作为汽车芯片重度依赖者所承受的额外痛苦。

全球市场中的博弈

值得关注的是,汽车芯片行业的困境并非全球一致,不同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种分化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格局。

在欧洲,电动汽车需求显得疲软不振。这个曾经被视为电动汽车转型先锋的地区,如今正面临着消费者信心不足、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多重挑战。雷诺公司上周大幅下调今年的营业利润率预期,Stellantis NV周一公布上半年意外净亏损,这些欧洲汽车巨头的困境,直接影响了对汽车芯片的需求。

美国市场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在政策变化的推动下,美国经历了电动汽车销量的激增,但这种热度可能很快就会降温。政策的不确定性,让美国市场充满了变数。一些客户为了规避潜在关税而提前拉货,但这种被动的需求提升缺乏可持续性。

国内市场的情况最为复杂,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目前中国大陆依然深陷激烈的价格竞争泥潭。虽然客户仍在下单,但订单量有限,价格压力巨大,汽车厂商之间的白热化竞争,不仅压缩了自身的利润空间,也向上游传导了降本压力。

而关税政策的影响更是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整个行业头顶,不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还引发了客户订单的巨大不确定性。一些汽车制造商开始囤积芯片以应对关税,但这种囤积行为可能会在未来导致需求的进一步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库存周期。

在这场寒冬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并非所有细分市场都同样痛苦。技术规格的差异正在创造出截然不同的市场命运。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专注于高端汽车应用的供应商并未感受到明显的需求下滑。高端车型的销售持续稳步增长,技术规格的不断升级也为这些供应商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需求基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动化等高科技配置的普及,让高端汽车芯片市场呈现出与大众市场截然不同的景象。

相比之下,服务于广泛汽车客户的欧洲和美国集成设备制造商(IDM)的经营业绩则直接受到整体市场状况的冲击。这些公司由于客户群体更加多元化,无法像专业化厂商那样避开市场波动的影响。

这种分化趋势可能会在未来进一步加剧。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深入推进,高端芯片的需求可能会率先复苏,而传统的大宗芯片市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走出低谷。对于芯片厂商来说,这意味着产品结构升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写在最后

汽车芯片行业正在经历的这场寒冬,注定将成为行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德州仪器的悲观警告、恩智浦的谨慎乐观、意法半导体的深度困顿,不论是哪一家企业,都需要面临全新的调整节奏。

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市场周期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行业重构。那些能够在逆境中保持技术创新能力、客户服务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复苏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那些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缺乏技术差异化优势的企业,可能会在这场寒冬中永远失去竞争力。

汽车芯片行业的这场寒冬还将持续多久?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春天最终到来时,整个行业的面貌将与今天截然不同。

本文编选自“半导体行业观察”微信公众号,作者:邵逸琦;智通财经编辑:何钰程。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