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发布之后,我国将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进一步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
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明确,全面清理和整改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不合理规定和做法,通报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违规案例,建立健全线索归集、核实整改、案例通报等长效机制,让“非禁即入”落地生根,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民营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李红娟表示,民营企业不怕市场竞争、不怕竞争激烈,怕的是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怕的是受到了差别歧视待遇。有序放宽民企准入条件和领域,持续深入破除各级各类市场准入壁垒,这些都为民营企业在更广阔的领域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让更多企业敢闯、敢干、敢投,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重点清理整治15类情形
市场准入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之一,是确保经营主体合法、合规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重要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起点,市场准入明确了国家对经营主体进入不同行业、领域、业务的管理模式,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围绕确保清单扎实落地,积极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壁垒,累计已向社会公开通报7期115个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破除了一批基层政府关注、经营主体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的市场准入障碍,有力保障了经营主体市场准入权利。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非禁即入”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最核心的要求,也是广大经营主体的热切期盼。但也要承认,清单之外“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堵点卡点尚未消除,发现和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企业“上告无门”“告而不理”“理而不决”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还没有完全做到“非禁即入”落地生根。
上述负责人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清理和整改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不合理规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线索归集、核实整改、案例通报等长效机制,让“非禁即入”落地生根,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通知》,本次清理整治的重点是,以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其他政策性文件等形式设立和实行的违反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的各类规定文件,以及各级政府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做法情形。
重点包括15种情形,分别是:国家层面已放开但地方仍在审批;审批依据法律效力不足;行业壁垒造成准入规则不平等;政府监管能力不足不敢进行审批;违规扩大审批范围、变更或增设审批条件;审批权下放形成区域间市场壁垒;对外地企业设置准入限制;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与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要求,违规设置外资企业准入限制,等等。
《通知》强调,扎实推动核实整改。 归口建立省级市场准入壁垒台账,分级开展线索核实整改,重点难点问题督办。对于成因复杂、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整改难度较大或久拖不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办。对于未按规定时限完成问题核实、整改工作,或者拒不整改、整改不到位、瞒报谎报的,进行通报约谈,重点督办。情节严重的,按程序向国务院报告。
集中清理整治工作为期半年,各省级发展改革委向省级人民政府定期报告工作开展情况,集中清理整治结束后,市场准入壁垒核实、整改、清理等工作转为常态化机制。
目前,我国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印发了我国首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4月24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事项下的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
经过2019年、2020年、2022年、2025年四次修订,清单内的事项数量已由2018年版的151项压减至目前的106项,压减比例约30%。一大批行业准入限制得以放宽,各类经营主体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宽准入”红利切实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了“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表示,从7年多的实践来看,以“负面清单”所呈现的“非禁即入”管理方式,切实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大幅简化了准入流程,减少了行政干预,通过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有效提升了市场准入效能。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缩短企业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了企业在市场准入环节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一项让企业有获得感的标志性改革举措。
充分释放放宽准入政策红利
国家发改委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非禁即入”的管理模式,要求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最直接的获益者就是民营企业;五版清单事项持续缩减,一批领域或是准入限制放开,或是准入环节精简,充分释放了放宽准入的政策红利。
我国近年来深入推进清单落地实施,持续放宽和畅通民营企业准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持续提升市场准入效能、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在能源、铁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市场“门槛”不断降低,市场规则更为透明,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对激发民企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红娟表示,但也要看到,虽然我国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实施的效果和预期仍存在一定偏差。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通过设置各种显性的或隐性的壁垒,提出不合理要求,限制民营企业公平参与一些领域的竞争。有的地方在惠企政策执行中,名义上向民企开放了一些项目,但在从业经验、资质条件、经营业绩、专业领域等方面要求过高,民间资本望而却步,导致看似“大门敞开”,却始终“走不进来”,阻碍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亟须以更大的力度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李红娟表示,负面清单修订放宽准入限制,为民营企业开拓空间按下“快进键”。有利于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持续为民营企业减负、增效、赋能,契合了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值得一提的是,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已进入最后审议阶段。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4月27日下午对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下称“草案”)三次审议稿进行了分组审议。
草案明确,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包括民营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这为民营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为民营经济立法从公平竞争等维度系统性优化了营商环境,多维度、多层次振奋士气,充分释放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以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为基础,以负面清单制度为抓手,让民营企业可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由参与竞争,拥有更多与能力匹配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