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市场走势疲软,但ADC(抗体偶联药物)龙头企业映恩生物(09606.HK)上市首日仍然大涨。
4月15日,映恩生物(09606.HK)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当天报收于205港元,首日涨幅超过116%。
业内人士认为,距离港交所2018年在新的《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允许未盈利、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下称“18A公司”)已有7年,部分头部公司凭借大热单品或商务拓展(Business Development,以下简称BD)探索出盈利模式。映恩生物受到热捧,也许正是港股18A公司的一个重要信号,创新药企正在迎来由破发潮到上涨潮的“分水岭”。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港股70家18A企业中,共有52家年内股价上涨,占比超过7成,多家公司年内涨幅均超过300%。
业内对于“分水岭”的判断,不仅基于股价表现,还考虑到了经营面情况。Choice数据显示,2024年,18A企业合计营业收入超过712亿元,同比增长超36%。有9家18A公司已在2024年止亏为盈,超40家18A公司亏损幅度缩窄。
首日大涨1.2倍打破18A魔咒
映恩生物正在打响18A公司 IPO重启的信号枪。
上市首日,映恩生物高开91.33%,开盘后继续拉涨超130%。截至收盘,报205港元,上涨116.7%。此前,该公司暗盘交易表现强劲,报价一度达到155.70港元,较招股价94.60港元上涨64.59%。
这也意味着,映恩生物打破了此前18A公司破发的“魔咒”。记者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4月15日,70家已上市交易的18A公司中,58家公司最新收盘价低于首发价格,占比超八成。映恩生物是首日收盘价远高于首发价格的18A企业。
即便招股期正值港股市场大幅回调,映恩生物此次公开发售部分仍获115.14倍认购,国际发售部分获13.52倍认购,刷新18A公司IPO认购纪录。公开资料显示,映恩生物IPO投后估值为11亿美元,较IPO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增幅达到307%。
该公司的基石投资者阵容也较为强大。根据披露,映恩生物此次共引入15名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规模6500万美元。上述基石投资者均为头部国际长线资本、国内大公募以及知名药企,包括BioNTech SE、LAV Star、Lake Bleu Prime及Lake Bleu Innovation、TruMed、富国香港、富国基金、易方达基金管理等。
业内人士认为,与其他18A公司相比,映恩生物能在IPO时创下多个纪录,一方面源于去年至今港股IPO市场持续回暖。另一方面也与该公司本身的经营情况有关。公开资料显示,映恩生物是一家专注于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的创新生物药企,主要研发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一代治疗药物。近年来,该公司已先后与BioNTech、百济神州、葛兰素史克、Avenzo等国际知名药企达成授权出海合作,交易总金额超过60亿美元(约合439亿元人民币),仅BioNTech就为其两款ADC支付16.7亿美元首付款。这种“以技术换现金流”的模式,让该公司在无产品上市的情况下实现年收入近20亿元。
“分水岭”已现?
业内认为,映恩生物在资本市场受到热捧或许正是港股18A板块,由衰转盛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此前,港股18A公司经历快速发展后一度陷入“冰点”。
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新的《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章,允许未盈利、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第一财经根据港交所数据统计,2018年,共有5家“18A”企业上市;2019年增长到9家;2020年继续增长到14家;2021年达到高峰的20家。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也从2018年12月的11596点附近,一度上升至2021年6月的阶段性峰值29257.4点,累计涨幅超152%。
随后,受港股市场变化、医药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18A企业迅速降温。2022年至2024年,上市18A企业数量分别仅为8家、7家、4家。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也在2022年9月一度下滑至10000点下方。
如今,距离政策推出已有7年,随着创新药市场变化,一批18A企业正在触底反弹。
一方面,通过18A赴港上市的医药企业正在日益增多。截至今日,已有映恩生物-B、维昇药业-B、脑动极光-B三家企业通过18A赴港上市,已接近去年全年4家的数量。
另一方面,即便经历4月初的港股回调,不少港股头部18A企业的年内股价依然大幅上涨。记者据choice数据统计,70家18A企业中,共有52家企业年内股价上涨,占比超过7成。截至4月15日,德琪医药-B、和铂医药-B年内涨幅均超300%,分别为316%、313%。加科思-B、荣昌生物年内涨幅也超100%。
能否穿越“死亡峡谷”?
与其他行业不同,生物医药研发通常需要较长的周期,对资金要求较高。一名医药公司研发人士对第一财经说,生物医药研发周期可达10年以上,许多初创企业容易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这也在客观上形成了创新的“死亡峡谷”。
因此,自18A企业在港股上市后,能否依靠获得的融资,走出创新的“死亡峡谷”,实现营收增长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第一财经注意到,已有多家头部18A企业已经开始陆续开始“上岸”。choice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除华昊中天医药-B、维昇药业-B外,68家企业均已经披露2024年年报。其中,2024年已经有58家企业能够产生营收,合计营业收入超过712亿元,同比增长超36%。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三家公司,分别以273.9亿元、94.22亿元、57.24亿元,拿下营收榜的前三名。
有数据统计的企业中,2024年超74%的18A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家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幅度超100%。
更重要的是,去年已有9家18A公司实现盈利。其中,复宏汉霖、康宁杰瑞制药-B、归创通桥-B2024年期内溢利已经达到1亿港元以上,分别为8.2亿元、1.66亿元、1.00亿元。而在2020年,还没有一家18A公司实现盈利。
此外,康希诺生物、科笛-B、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开拓药业-B等45家18A公司,2024年的亏损幅度有所缩窄。choice数据显示,百济神州2024年期内溢利为-46.34亿元,去年同期则为-62.45亿元。
还有多家18A企业已“摘B”。2018年,港交所修改的《上市规则》中的第18A章指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后,股票代码后缀加上“B”以作标识。公司想“摘B”,只有符合港交所《上市规则》第8.05(3)的三个要求(市值在40亿港元以上;年收入超过5亿港元;至少过去三个会计年度的管理层稳定)之一方可申请。顺利“摘B”一直被视为一家医药生物公司成长壮大的重要指标。总体来看,目前70家上市公司中,已有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再鼎医药、康方生物等12家已“摘B”,阵营日渐扩大。
营收增长、净利润“闯关”背后,18A企业反转的关键在哪里?一名医药行业人士说,部分上市企业获得融资后,已“跑”出一些爆款单品或开拓BD,成为部分企业扭亏为盈的关键。
例如,复宏汉霖2023年首度实现扭亏,盈利主要源于其核心产品陆续实现商业化销售后持续销量扩大。财报显示,该公司2023年产品销售收入合计约45.54亿元,同比增长70.2%。其中,抗肿瘤核心产品2023年的国内收入为26.44亿元,同比增长56.1%;在中国和印尼获批上市的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H药)贡献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230.2%。
与之类似的还有国内双抗龙头康宁杰瑞制药-B(09966.HK)。2024年该公司年内溢利约为1.66亿元,上年同期则为亏损2.11亿元。止亏为盈的关键在于许可费。2024年康宁杰瑞制药-B许可费收入超过4.6亿元。
展望未来,业内多认为18A企业的反转时刻将至。华南一名医药领域证券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映恩生物的上市是一个反转的信号,如果后续能有越来越多18A公司在上市后持续实现管线里程碑突破及商业化进展,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的信心将进一步加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