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再现政策大手笔。
按照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未来5年,银行业保险业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制机制,科技金融制度逐步健全,专业化服务机制、产品体系、专业能力和风控能力不断完善,外部生态体系持续发展,科技信贷和科技保险为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保障,以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
顶层设计的集合牵引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推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统筹运用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为指南,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首先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针对科技金融运行全过程,提出将中小科技企业作为支持重点,完善适应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保险产品,深入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丰富创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同时提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等政策工具,在此基础上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银行应综合运用企业创新积分等多方信息,开发风险分担与补偿类贷款;进入科技型企业成长期,商业银行要拓宽抵质押担保范围,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基于技术交易合同的融资服务模式,保险机构相应开发出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等险种;针对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银行机构要通过并购贷款支持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保险机构则通过共保体、大型商业保险和统括保单等形式,提供综合性保险解决方案。
与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政策引导紧密呼应,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和推动北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科技金融服务引领示范工作,强调要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强度,运用好“贷款 外部直投”、并购贷款、科技保险等重点产品。
为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发展,财政部、科技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的通知》,提出依靠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的集群担保能力,强化对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将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分险比例从20%升至最高不超过40%,提高了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与再担保机构的分险比例。
立足于提升与优化直接融资水平,证监会推出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明确要建立健全科技企业融资“绿色通道”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首发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和境外上市,尤其要加强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融资的重点支持力度,并鼓励政策性机构和市场机构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同时引导更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商务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可以说是科技金融服务力量的一次显著扩容,除了提出针对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降低申请门槛与优化外汇管理外,还强调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公司信用类债券。
产品创新的提速与扩面
在科技金融矩阵中,科技信贷一直以“加速度”方式朝着科技创新企业伸长服务半径。据央行统计数据,至去年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5.63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各项贷款高0.3个百分点,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出14个百分点;从获贷企业规模看,截至2024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获贷数量25.81万家,获贷率为55.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数量26.25万家,获贷率46.9%,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在所有科技信贷产品中,创新类信贷产品尤其引人注目。人民银行设立了额度为5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重点是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接下来央行会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从目前的5000亿元扩大到8000亿元至1万亿元。
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中,有1000亿元额度专门用于支持初创期与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贷款,与此同时,各个生命周期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类信贷融资规模也显著增长,其中主要面向成长期科技企业发放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自“十四五”以来增量累计超6500亿元。
与科技信贷贴身而行,科技保险呈现出产品创新不断加速的趋势,网络安全保险、专利侵权险、产品质量险、研发中断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等专属保险产品不断涌现,同时护航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特色保险品种纷纷落地。与此同时,险资机构通过直接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作为有限合伙人(LP)参与创业基金设立、通过保险资管公司发起设立母基金(FOF)、认购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中的基金份额等方式,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投资。
资本市场方面,沪深两大证券交易市场存续的科创公司债及科创票据规模已逾1.7万亿元,过去三年复合年化增长率高达116%。同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开展股权投资的试点范围已从上海扩大至18个科技创新活跃的大中型城市,并适当放宽了股权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截至目前上述试点签约金额突破了3500亿元。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尤其是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的政策导向已然出现实质性破冰。
撬动更有力度的政策杠杆
《实施方案》不仅仅是对先前政策的简单归集,更是一次从框架到内容的系统化与集成化提升。既全面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又全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适配性;既破除科技金融的短期痛点与堵点,又建立科技金融长效运行制度与机制;既兼顾科技型企业的整体诉求,又突出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精准化支持;既强化全方位的产品创新与供给,又注重培养与聚集优质金融资源。
由于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科技企业具有典型的轻资产、高风险、高成长性特征,不易与传统授信审批模式相对标,同时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定价工具等手段,导致信贷管理人员不敢贷与不愿贷,因此,目前商业银行信贷供给不仅总量上满足不了科技企业的需求,也存在着信贷周期、产品种类与企业需求错配的痛点。《实施方案》首先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健全科技金融服务内部管理组织形式,并支持向科技信贷专业或特色分支机构适当授权,同时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如健全多维度科技信贷服务质效评价体系,适当提高科技信贷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制定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并适当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等。
除了从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的角度推动科技信贷扩面外,《实施方案》还从产品体系建设的层面强调科技信贷需要提质、增效,包括鼓励银行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创新积分制、技术合同、产业链交易等信息,完善科技金融特色产品;对科技型企业营运资金需求测算的具体方法,可根据经营管理实际自行统筹确定;对于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流动资金贷款,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可达到5年。
在科技保险方面,《实施方案》有针对性明确了科技保险开展保障服务的三大方向,一是围绕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其应用推广、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等关键环节,针对研发损失、设备损失、专利保护等重点领域,提供与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相适应、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流程的保险产品;二是根据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保险需求,研发新型科技保险产品,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三是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和相关从业人员保险供给,提升健康管理、养老服务、职业责任等方面保险保障质效。
资本市场方面,在明确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诸如科创票据、资产支持票据与资产担保债券等直接融资的同时,《实施方案》更强调了要推进科技金融政策的创新试点,除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有序扩大至具备经济实力较强、科技企业数量较多、研发投入量较大、股权投资活跃等条件的地区以及深化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外,提出要启动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同时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多元化投资工具加大对创业投资等投资机构的支持力度,发展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作为科技金融服务主体的有效扩容,《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各级政府、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创业投资基金、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等共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体系,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助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并强调要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产业园区,加强与研发机构、中试验证平台、科技创新孵化器等的合作,助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及产业化应用。
在清晰勾勒出科技金融强大服务供应阵容的基础上,《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科技金融聚焦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一是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投早投小的金融服务;二是做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的金融服务;三是开展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同时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金融服务;四是瞄准专精特新、独角兽、“隐形”冠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链主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