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考察时,专程走进“六尺巷”重温“礼让”典故时强调:“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身为一名选调生,更应深入思考习总书记安徽考察精神,把握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汲取基层智慧,于春风化雨间处理好群众矛盾。
倾听诉求,分析利害,寻“三尺纷争”之源。康熙年间,在家人与邻居就建房宅基地划分问题发生纠纷时,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一下子就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千里修书只为墙”。处理基层矛盾也应寻根探源,认真倾听群众诉求,透过群众激烈的争辩和控诉,找到矛盾的根源。我在村委会调解一起家庭矛盾时,老奶奶声泪俱下地控诉邻居这十几年欺负她的小事,和村干部到现场一看,才发现其实是邻居家的垃圾挡了老奶奶家的门,邻居清走了垃圾,村里帮忙拓宽了小路,两家人便相处重归和谐。基层矛盾处理的智慧在于“多听”、“多想”,时刻把为人民服务摆在首位,平心静气地倾听百姓心声,切身处地的思考百姓需求,方能找准问题关键点,暖到群众心坎里。
宣扬美德,谦卑俭让,筑“和谐社会”之基。张英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既体现了他的大度又反映了谦让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行走于桐城市大街小巷,四处可见“六尺巷”宣传,全市范围内皆形成了人人“以和为贵”的社会氛围。现如今处理基层矛盾,也当学习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从习总书记重走“六尺巷”讲起,从“六尺巷典故”谈起,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结合法理和事理、情理,劝说双方各退一步,以和为贵。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先锋示范作用,把法治与德治在基层治理这个大平台上有机结合,大力倡导和弘扬和谐文化,引导村民提高“主人公”意识,自觉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
弘扬文化,多元共治,承“枫桥经验”之魂。“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基层干部当怀“和谐”之柔情,妥善处理群众矛盾,把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理念、方法、作风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环节各方面中,提炼人民群众关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活水,建立多元化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构建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各方力量“齐参与、共管理”。广大青年干部要不断汲取基层经验,开拓基层视界,在深度参与基层共建共治的具体实践中,科学治理、创新治理,让青春之彩迸发于精准为民服务的基层实践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