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束缚手脚,但在一些地方,督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怪象却频频发生,不仅增加基层负担,还影响干事创业氛围。各地各部门必须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实之又实、细之又细廓清“权责迷雾”、破除“形式枷锁”、解锁“效能密码”,真真正正让基层干部更好地服务群众。
“一点一滴”廓清“权责迷雾”,为基层“卸包袱”,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权责边界明确,才能杜绝责任“甩锅”;权责匹配合理,才能减轻基层负担。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过度强调属地责任,简单的以考核检查指标为“借口”,将分内工作推到基层、应担风险嫁接给基层、责任压力转移到基层,导致基层负担过重、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各地各部门在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时,必须聚焦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的基层权责不清等问题,在深挖根源上下功夫、在集中整治上动真格、在建章立制上求实效,分步推进、分类实施,进一步明确基层组织法定职责事项、协助办理事项、不应承担事项,科学分好“责任田”,防止将责任和压力向基层“甩锅”,切实将基层干部不必要背的“包袱”卸下来。
“一招一式”破除“形式枷锁”,为基层“松缰绳”,让基层干部“小马快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就像“牛皮癣”,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虽然,各地各部门都在相继开展反对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整治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还会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将减负流于形式,文山会海,台账报表,督查考核条线交错、多头重复、集中扎堆等问题依然存在。各地各部门在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时,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大力推动减会议文件、减报表材料、减督考调研,千方设百为基层减轻负担。要握好考核“指挥棒”,科学合理地优化督查考核体系,坚决避免急功近利的督查、流于形式的检查、不切实际的考核,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出实效。
“一心一意”解锁“效能密码”,为基层“添动能”,让基层干部“活力十足”。基层减负,既要“当下减”,更要“长久减”;既要减“负能”,更要“添动能”。各地各部门在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时,一方面,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针对反复出现、久拖未解的问题,需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扎实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为基层疏通“中梗阻”、搬开“绊脚石”。另一方面,要在强化人员保障、优化激励机制、统筹整合资源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减上补下”等方式加大编制人力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让基层“兵强马壮”,同时深刻把握“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干部敢为愿为在基层大地蔚然成风。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