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乡村振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倾注“四情”推进“四化”,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倾注“爱农情”,推进特色产业创新化,粮丰民安、产业长青。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要充分挖掘乡村的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新土特”产业,首先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守好百姓的“粮仓”“菜园”。创新“党支部 公司 园区 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产业资源、信息技术、市场渠道,吸引“新农智”、培育“新农匠”,运用“互联网 ”技术拓宽销售网络,形成联合资源、帮扶培训、拓展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帮扶体系。要开拓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文娱创作等新兴领域,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新格局。
倾注“赤子情”,推进公共服务便捷化,民有所需、我有所应。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的温度计,要以党建为引领,建立乡村公共服务协同机制,利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室等平台,搭建“一站式”服务窗口,通过群众“下单”、组织“接单”、党员“送单”,提供“代办业务”“流动医疗”“送教下乡”等多元化服务,实现从“供给服务”到“需求响应”的转变。关注“一老一小”群体,完善养老设施、教育条件,加强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乡村服务“软硬兼备”。
倾注“关怀情”,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和谐有序、治理有效。乡村善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网格吹哨、党员响应”机制,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变被动为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村民自治,倾听民意,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平台等现代科技,构建“智慧网格 数字政务 精准服务”的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治理更加专业化、智能化、长效化。
倾注“发展情”,推进城乡融合差异化,共生共荣、各美其美。城乡共进是乡村振兴的路径,要统筹规划,明确城乡功能定位,以党建联建为纽带,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一方面,充分发挥城市作为“发展引擎”的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利用乡村作为“生态屏障”的优势,依托党组织引领,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城市与乡村在差异中互补、在互补中协同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