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说点废话,或者发疯吧

发布时间:2025-10-04 23:38:57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社交对话当中开始多了一些形式表意的元素。

比如像是这样

”周末去哪吃饭“

“我们一方面来说可以去这边吃饭,但是呢,从另一个角度看呢,我们也可以去那边吃饭,不过呢,我们必须要有计划的去,有准备的去,有预期的去”

或者是这样的

”他淡然一笑,很简单,我进厂,不就是了,说完,他的气息不再掩饰,显露而出。大专巅峰!一瞬间流水线再次一寂,我乃大专巅峰,何人敢吊我,何人能吊我!他口中低吟道,电子厂中寒风吹,流水线上大神归,一号工位黑奴泪,褪去校服人向北,无休倒班万人退,三千工资空落泪,宿命天成当厂妹,本科悔,而我不悔!”

它们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角“废话文学”与“发疯文学”,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正在成为这代年轻人的社交密码。

从表面来看,这无疑是一种语言贫瘠的表现,它们都在表达上陷入了一种困境,废话文学的内容往往无效,发疯文学的内容则是呓语;但实际上,这种认知可能是完全错误的,误认的原因在于我们将其视为了通常话语,而非一种空洞的行为姿态。

准确来说,废话文学与抽象文学总是拒斥理解的,它们将内容的有效性转换为了形式的有效性。

在过度连接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患上了“回复强迫症”,却又对无休止的社交消耗感到疲惫。“废话文学”恰好在此时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他是方案a或方案b的”或“,真话或者假话的废话,睡着或者醒来的梦游;他不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可以让封闭式提问变得可疑。

例如,当亲戚追问“什么时候结婚”的时候,废话文学的答案可能会是”领证的时候结婚吧应该“,废话文学的意义正在于其姿态,在于他使用的时机与场合,他让原本可能严肃的问题变得诙谐,无意义的答案将可能有意义的问题一同拉下了水。

发疯文学与废话文学不同,尽管两者的意义都在于发出信号的位置,但是发疯文学无意于解构问题,他重视的是情感的宣泄。

在规则明确、秩序井然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绪出口日益狭窄。于是,人们为了让自己的情感宣泄变得安全与合理,就合理的利用了变形记的机制,在这里发生的,难道不正是格里高尔的故事吗?

人们用极度夸张、颠三倒四的文字构建一个荒诞的平行宇宙。那些关于”阴暗爬行“”大专巅峰“的描写,看似毫无逻辑,实则却是现代人满溢的焦虑与压力的漫画化表现。因其显而易见的戏剧化表达,这些文字不会被视为真正的精神失常,反而获得了表达的默许,成为一种安全的情感泄洪渠。

这两种文体的精妙之处,更在于它们自带的同频筛选功能。能读懂你”废话“中幽默的人,大概率与你有着相似的沟通节奏;能接住你”发疯“梗的朋友,必然理解你夸张背后的真实情绪。就像某种秘密握手礼,这些看似混乱的表达,实际上构建了一套全新的身份识别系统。在信息过载的社交场中,它们如同暗夜中的萤火虫,帮助彼此找到频率相同的灵魂。

文化演进的视角看,这并非语言堕落的信号,而是表达方式进化的必然。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密码——从诗经的比兴到唐宋的诗词,从八十年代的朦胧诗到新世纪的网络用语。语言从来不只是沟通工具,更是时代的记忆与刻印。

这些新兴的表达形式,正在重塑我们的社交地图。它们打破了“有效沟通”必须严肃、精准的神话,为情感流动开辟了新的河道。在这个真话可能伤人、假话令人疲惫、沉默又会伤感情的时代,或许这些看似不着调的表达,恰恰找到了情感传递的黄金分割点,既保留真诚的温度,又维持舒适的距离。

当我们在群里讨论“我们必须要有计划的去,有准备的去,有预期的去”时,当我们用大段荒诞文字描述打螺丝的荒诞时,我们参与的不仅是一场语言游戏,更是一种新型的社群仪式。在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字符交换中,我们于黑夜中确认彼此还在同一个频率上,我们用最不认真的方式,表达着最认真的在乎。

0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