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修订后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婚姻登记制度迎来重大变革。根据新规,内地居民办理结婚或离婚登记时,将不再需要提供户口本,仅凭居民身份证及相关声明即可完成手续。这一调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既被视为便民服务的突破,也伴随对潜在风险的讨论。
长期以来,户口本作为户籍管理的核心凭证,在婚姻登记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随着人口流动加剧,异地工作、生活的年轻人常因户籍问题面临“登记难”。数据显示,全国“人户分离”人口近5亿,跨省婚姻登记需往返户籍地的现象屡见不鲜。此次修订旨在打破地域壁垒,通过“全国通办”和材料简化,降低婚姻登记门槛。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规是落实《民法典》婚姻自由原则的具体举措,也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体现。电子证照试点已为政策落地奠定基础,部分地区已实现身份证与户籍信息联网核验,进一步减少纸质材料依赖。
根据新规,结婚登记需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无配偶及与对方无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离婚登记则需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本人结婚证。
相较于旧规,户口本、户籍证明等材料被正式取消。这意味着,无论是异地就业者还是集体户口人员,均可凭身份证在工作地或居住地直接办理登记,无需为补办户口本或跨省奔波耗费时间与经济成本。
政策发布后,网友评价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此举解决了“因户致阻”的痛点。例如,有网友分享“因父母扣留户口本导致婚期拖延3年”的经历,直言新规是“对家庭干预的解脱”。离婚群体也表示,户口本卡顿曾是阻碍离婚冷静期后重新登记的难题,简化手续有助于保障婚姻自由。
担忧则集中于潜在风险。部分家长担心,缺乏户口本审核可能导致“闪婚闪离”增多,或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骗婚。对此,民政部门回应称,将通过全国婚姻信息库联网核查、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强化身份验证,并要求登记机关对重婚、近亲结婚等情形严格审查。
为应对程序简化带来的挑战,新规同步强化婚姻家庭服务。县级以上政府需建立婚姻家庭辅导体系,提供婚前教育、心理疏导等服务。多地已试点“婚姻课堂”,邀请专家讲解责任意识、法律知识,引导新人理性决策。
针对特殊群体,如独居老人,社区将加强防骗宣传,子女也被呼吁主动关注长辈情感需求。律师提醒,尽管登记材料简化,但隐瞒婚姻状况仍属违法行为,重婚者将面临法律制裁。
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专家指出,户口本的核心功能是证明户籍与亲属关系,在身份证信息联网共享的今天,其必要性已大幅降低。此次修订顺应了数字化趋势,但需同步完善信息核验机制,避免历史档案缺失导致的核验漏洞。
社会学学者则认为,婚姻稳定性更多取决于情感基础与责任意识,而非形式审核。新规实施后,社会应更关注婚恋教育,帮助年轻人建立成熟的婚姻观。
0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