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秋雨连绵的秋收:农户手掰背扛抢收,玉米霉变发芽

发布时间:2025-10-18 14:37:39

在河南省许昌市,当地农户吴洋告诉记者,为了眼前10多亩玉米,几个月前他几乎天天顶着30多度的高温,没日没夜地浇灌,结果,到了秋收季,又碰上连阴雨,往年能收入1万多元的农田,今年可能连肥料、种子成本都收不回来。

吴洋算了一笔账,去年,他的玉米每亩卖了1100多元,今年,很可能连400块钱都卖不到。“今年怎么会这么难?”

同样觉得“难”的,还有陕西、山东、安徽等地的农户,特别是秋收时节的连日降水,给收割、晾晒造成困难,从而严重影响收成和收入。

更让吴洋揪心的是,一旦秋收如果无法按期结束,还可能导致小麦播种期推迟,“耽误了秋收,可能就会误了来年的夏粮。”

先旱后涝

几个月前的吴洋,还和家人一起,每天钻在玉米地里,从机井里抽水浇地,“浇一轮得一个星期。”

干旱到什么程度?吴洋回忆说,每年7月是玉米抽雄吐丝的关键期,对水分需求大。当时,因为连续多日没下雨、持续干旱,大部分玉米都萎缩、干憋着,出现了缺粒、秃尖等问题。有的玉米苗一碰就碎,一些看似情况稍好些的,虽然长出了棒子,但剥开一看,里面的籽粒稀瘪,不成形。

为了保住玉米,吴洋前后跟家人一起浇了三轮。

结果,眼瞅着到了秋收,连日的阴雨,不仅导致快成熟的玉米出现发霉等现象,土地也因为太过潮湿、积水,无法下地收割。

河南省气象台的监测数据显示,进入9月以来,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之最。

一场场接踵而至的雨水,不仅将本该秋高气爽的季节变成了阴雨绵绵的“梅雨”,也导致土地异常潮湿,部分土地甚至出现积水。

山东省气象部门的数据也显示,入秋以来,山东全省的平均降水量为246.5毫米,较常年偏多269%,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当地部分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过湿。

山东省齐河县一家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说,其所在的合作社,有20多台轮式收割机,往年,这些轮式收割机一天就能收获100多亩,4000多亩农田,两三天时间就能收割完毕,今年,这些收割机一下地就陷了进去,几乎寸步难行,只有履带式的收割机,因为受力面积大,才能在泥泞中低速工作。

由于常用的轮式收割机无法下地收割,在河南省的鄢陵县,记者发现,当地一些农民干脆开始手掰玉米,然后将玉米肩挑、背扛至地头,再用三轮车、拖拉机运回家。

在山东的潍坊市,以及陕西、安徽等地,类似的手掰、肩挑,都不时出现在田间地头。

在一些乡村采访时,记者发现,一些农户甚至把家里的铝盆、竹筐都用上了,他们将掰下来的玉米,先装进铝盆、竹筐,再通过地里积水的浮力,一步一步拖到地头后,再搬上电动车运回家。

来自农业农村部的信息称,由于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受持续阴雨影响,秋收进度偏慢,传统收割机无法进场收割,农业农村部已先后向该地区调剂调度20多万台履带收割机。

同样受损的,还不只是玉米。

吴洋说,除了玉米受到损失外,自己另外种植的20多亩辣椒,虽然也早已到了采摘季节,却同样因为雨水,无法下地收割,几乎近半的辣椒已经因为“瓜熟蒂落”,直接掉落进了泥水中,剩余的辣椒何时能采摘归仓,仍然是未知数。

在河南南阳,记者发现一些农户正穿着雨衣,冒雨在地里薅花生,薅出来的花生朝上放置,以尽可能避免发芽。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10月15日下发的紧急通知中称,自9月以来,黄淮海地区出现持续连阴雨天气,对“三秋”生产造成较大影响。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其生产情况直接关系秋粮丰收成色,更影响着明年夏粮丰产基础。当前,受持续连阴雨天气影响,部分地区秋收整体进度明显放缓,粮食品质有所下降,冬小麦播种和冬前壮苗培育面临挑战。

收成严重减少

终于把地里的玉米卖出去了,可王建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辛苦了大半年,前半年(旱得)天天浇水,结果该收成了,弄个这。”王建一边抱怨,一边掏出手机,给我看他的销售记录:8亩玉米,产了6000多斤湿玉米,一斤0.5元,一共卖了3000多块钱。

王建说,已经好多年没见过这么差的产出比了。就在去年,他每亩玉米还能产出八九百斤(晒干后)玉米,一斤卖一块多钱,这意味着,一亩玉米,能给他带去1000多元的收入。

可今年,平均每亩地,才卖400多块钱。

王建也想过手掰玉米,但家里人手不够,8亩玉米靠手掰,至少得一星期,而且,即便把玉米掰回家,天上没太阳,晾晒也是问题。再专门找烘干机,烘干一斤又得多掏5分钱,一亩地就得多掏50块钱烘干费。

这样盘算下来,王建干脆以80元/亩的价格,预约了一台履带式收割机,把这些湿淋淋的玉米收割完毕,直接以0.5元/斤的价格,卖给了收购点。

8亩地,一共卖了3000多块钱,而他仅购买肥料、种子的钱,都超过了2000元,再加上今年浇地的开销,即便不算人工成本,这8亩玉米,也让他亏到了本里头。

其实,就算把那些被雨水浸泡的湿玉米拖回家,怎么晾晒也成了问题。由于连日下雨,不见阳光,拖回家的如果堆在一起,很快就会霉变。而霉变的玉米,每斤只能卖两三毛钱。

于是,为数不多的烘干机,又开始变得抢手起来。

为了尽可能帮助农户烘干玉米,山东省公布了16市共1860余个粮食烘干服务点,河南省也公布了18个地市的‌2900个粮食烘干服务点。

但是,相对于大小农户的烘干需求而言,这些烘干点依然无法满足需求,一些农户只好把无法烘干的玉米,低价卖给收购点,价格也被压低每斤0.5元甚至0.4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农户由于对当前的玉米收购价格不满意,又不愿在收割后另外掏钱付费烘干玉米,本该收割的玉米至今仍停留在田中秸秆之上,一些玉米甚至因此发霉、生芽。

对此,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上述通知中要求:“黄淮海地区供销合作社要充分用好各种力量,加强工作统筹,组织调配适应软湿田地作业的履带式收割机等机械设备,因地制宜改装现有机具,组建应急机收服务队,抢抓降水减少的窗口期,组织抢收作业。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加大调配力度,统筹各类烘干资源,千方百计增加烘干服务供应,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主体跨区设立粮食收购点,开展异地烘干、代烘干等业务。要带头合理规范烘干价格,实现粮食应烘尽烘。”

10月16日下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消息称,截至当天下午18时,河南省秋作物已收获11090万亩(占94%)。其中粮食作物已收获7228万亩(占94.7%)。 除部分沿黄水稻、再生稻和晚熟大豆、红薯、倒茬蔬菜等晚茬作物外,秋收基本结束。

(文中王建、吴洋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