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舞剧《青衣》十周年再登台,王亚彬用身体讲述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29 11:38:09

12年前,作家毕飞宇把中篇小说《青衣》的版权交给舞蹈家王亚彬。这部小说,是筱燕秋一个人的一台戏,她是戏痴,一边望着天上的月亮,一边在人世间行走,歇斯底里,霸道自私。

王亚彬至今记得,拿到小说版权后的心情是“刻骨铭心”的,“将毕老师最出色的小说之一进行改编,是我在艺术人生中最好的遇见。”她仍记得在排练场里消磨的五个月时间,为了找到最精准的体态和动势去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她联合留英归国的青年编剧和法国剧构共同完成该剧的舞台文本,又邀请来自中国、法国、英国、波兰的一线创作者、设计师共同打造这部舞剧。

12年后的今天,舞剧《青衣》迎来十周年庆典。这12年,王亚彬带着《青衣》去过中国大江南北,也抵达过地球的东西半球,在国内外50多个城市巡演逾150场。

“我曾经有过强烈的感受,《青衣》演出过多少场,我就衰老了多少次。这是对心境的一种历练,有助于我更悉心地看待世界,去触摸和感受生命的脉搏、生活的温度。”王亚彬说,十年是时光的沉淀,也是情感的积累。

今年9月20日,《青衣》十周年巡演从江苏大剧院启步,将于11月1日登台北京国家大剧院。王亚彬回忆,2015年舞剧《青衣》先在北舞舞蹈剧场内部公演,10月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世界首演,正值该剧十周年之际,她再一次携舞剧回归国家大剧院。

生命该如何寄托

舞台上,一抹红白水袖、一袭水蓝戏服的筱燕秋,是浓妆艳抹、楚楚动人的嫦娥。换回一身青灰色的薄裙时,她满面愁容,人戏不分,迷失自我。

作家毕飞宇擅长描写女性心理动态,筱燕秋这个女性角色,他下笔绵密,文字里的疼痛感,将这个中国戏剧式微大背景下一个戏疯子的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筱燕秋认为自己就是嫦娥,这种想法宿命般地缠住了她,她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

王亚彬想起,自己还在读本科时,第一次读到《青衣》,当她的目光落在全篇最后一行文字,酱紫色天空飘起雪花,“我从文字中好像遇见了什么人,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将我‘钉’在宿舍的椅子上。”

“我渴望将这部作品立体呈现在舞台上,也希望能与女主人公‘筱燕秋’成为最好的姐妹,将文学世界里的情感释放,淋漓地呈现艺术家逐梦的人生。”她觉得,舞剧的舞台,是另一片广阔天地,可以建立起一个敏感、炙热、桀骜不驯的女性艺术家形象。

“《青衣》本身对我也起到了想象力的一种激发,从文学文本到舞台文本,我们也经过了非常久的筹备酝酿。”她说,在创作期间,自己尝试大量素材,以“戏中戏”“日常生活”“潜意识与超现实”三条线索来展示筱燕秋深情而执着的一生,也叩问“生命该如何寄托”的主题哲思。

她毫不违和地将现代舞技术与古典舞元素相融合,随着剧情逐步推动,将筱燕秋的故事缓缓铺开。

为了塑造“戏痴”筱燕秋,王亚彬用了不同的舞蹈去表达。30岁的筱燕秋眼看自己韶华不在,将白色围裙扯下当作水袖,抛起又落下,脚下踩着台步,那是痛苦的撕裂。40岁时,筱燕秋登台重演嫦娥,可水袖不再飘逸,服装如同沉重铠甲,她被缠绕在年龄的桎梏中,欲哭无泪。她用20年时间才明白,“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飘雪吹落时,她着一身红白水袖,心中嫦娥已死去,她站在剧场外,释然地甩动水袖,那一刻,意味着宴席的散场。

“这部舞剧的创作是一次舞蹈与文学的深度链接,文学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从文学文本出发,构建了人物角色的舞台艺术世界。”王亚彬说,她把肢体语言当作塑造人物角色与这个世界的临界点,以留白、极简的美学诉求揭开动人心弦的故事脉络,“舞蹈是我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最佳方式。”

看过舞剧后,毕飞宇曾感叹,王亚彬舞剧的部分改编,甚至超出了小说原有的,“她把文字留给她的感受,借用自己的肢体精准地表达了出来。舞剧《青衣》在灵魂层面将小说表达又推进了一步,展现角色内心的丰沛和瑰丽。”

毕飞宇说,青衣从来就不是女性、角色或某个具体的人,“她是东方大地上瑰丽的、独具魅力的魂。王亚彬抓住了她,并让她成为了王亚彬自己。”

用身体讲述中国故事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刘岚还记得,2015年9月,王亚彬带着她的《青衣》在学院新建成的大剧场舞蹈剧场登场做内部演出的情景,去年,《青衣》又在最新的VR、XR舞蹈场景里展现。

王亚彬9岁就到北京舞蹈学院附中读书,一路在北舞成长、工作,迄今已经30多年。“当时我教文化课,亚彬永远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她的成绩永远是90分、95分以上。”刘岚看到,作为青年舞蹈家,王亚彬身上有一种真诚,不追逐浮华、不迎合潮流、沉心静气、回归本真,“《青衣》是亚彬首次同时担当导演、编舞和主演,她以现代语汇融汇中国传统元素,探讨生命该如何寄托这一人文命题。”

在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主任、青年舞团团长张海君眼中,王亚彬是“用身体讲述中国故事的舞者”,是一个勇于突破边界的编导。

“从2009年她跟伙伴们启动‘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系列,到今天已经是第14季,这14季的作品我看了一半。这些作品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寻求,也有对现代文化的表达。”张海君认为,王亚彬对中国现代舞的贡献在于,她并非一个人独舞,而是在国际上呼朋唤友,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国内外编导共同完成。第14季的《西游》,是中法建交60年的重要项目,王亚彬找来法国、荷兰、瑞士的舞蹈家深度合作。张海君说,某种程度上,王亚彬是中国舞蹈走向世界的传播大使。

王亚彬所有作品中,《青衣》无论演出场次和知名度,都可谓最高。它既是中国现代舞剧的代表作之一,也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女性艺术家形象。

“在舞剧中,我们用14个小场打破传统舞剧的语言和结构,所以观众会觉得,有一点像在看一部流动的电影。”《青衣》十周年再登台时,王亚彬认为,经过十年打磨和修调,她对角色的理解更深刻,“2025年的纪念演出会更加饱满,也会带给观众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