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再迎硬核科技企业冲击港股的新动向。近日,深圳迅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由国泰君安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这是迅策科技在2024年3月12日以及2024年9月12日两次向港交所递表失效后,第三次冲刺港交所。
作为中国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领域的隐形冠军,迅策科技凭借其技术壁垒与头部机构背书,已成为赛道内备受瞩目的独角兽。2023年11月,公司在交叉轮融资中投前估值已冲至62.2亿元,背后资本阵容亮眼——腾讯、云锋基金等顶级投资方赫然在列。
然而,与许多带着“独角兽”光环的科技公司一样,迅策科技的招股书呈现出一幅充满张力的图景:一方面是其营收的快速增长、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以及积极的业务多元化转型;另一方面,则是持续扩大的亏损、高企的研发投入以及近期显现的客户流失与现金流压力。
3年半累计亏损3.66亿元
从营收规模来看,迅策科技展现出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88亿元一路攀升至5.30亿元和6.32亿元人民币,三年间实现了翻倍以上的增长。这印证了其所在赛道——中国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市场的巨大潜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24年收入计,迅策科技在该市场中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3.4%。
但亮眼的营收增长背后,是至今未能扭转的亏损局面。报告期内(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9650万元、-6340万元、-9780万元和-1.08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高达3.66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额已超过2023年全年,且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亏损幅度呈扩大趋势。
对于持续亏损,招股书的解释是“在业务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司的重点不仅是立即盈利,而是扩大收入以获取市场份额并吸引优质客户”。这一战略在科技初创公司中颇为常见,但资本市场无疑将密切关注其盈利路径是否清晰、何时能迎来盈亏平衡的拐点。
分业务来看,公司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但核心基本盘承压。
迅策科技起家于资产管理行业,并在此领域建立了绝对优势,2024年在该细分市场份额高达11.6%,排名第一。然而,过度依赖单一行业存在风险。数据显示,公司来自资产管理行业的收入占比已从2022年的74.4%显著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7.3%。与此同时,来自金融科技、医疗保健、TMT及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行业”的收入占比则从25.6%跃升至52.7%。这一结构性变化表明,公司降低单一行业周期波动影响的努力正在奏效,成长天花板被大幅抬高。
客户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ARPU的深刻差异。2024年,公司总体ARPU为272.4万元,但细分来看,资产管理客户的ARPU为138.1万元,而非资产管理行业的ARPU高达704.6万元。这充分说明,非资管领域的大客户具有更高的客单价值和付费能力,为公司未来的收入增长提供了更强大的引擎。
然而,多元化的喜悦被近期核心业务的疲软所冲淡。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1.98亿元,出现下滑。招股书直言,这“主要是因为来自应用于资产管理行业的付费客户人数减少”。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付费客户总数为121名,同比下滑近三成。这一变化清晰地指向了市场竞争的加剧或宏观经济环境下资管客户预算的收紧,提醒市场其传统优势领域正面临挑战。
高毛利背后的隐忧
迅策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云原生的统一数据平台。该平台能收集、清理、管理、分析及治理来自多个来源的异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数据分析应用。其独特的模块化商业模式(拥有超过300个模块)和定制化定价模型,为客户提供了高度灵活性,也构建了较高的技术壁垒。这使得其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报告期内整体毛利率在76%-79%之间波动。
但高毛利背后隐藏着压力点。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骤降至66.7%。招股书解释称,这是由于资产管理行业客户对定制解决方案的需求增加所致。相对而言,标准化的数据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毛利率更高,而多元化行业多采用此类方案。这表明,为了留住和满足核心资管客户日益复杂的需求,公司可能需要在利润上做出一定让步。
更为严峻的财务风险体现在现金流和应收账款上。
作为技术驱动型公司,迅策科技在研发上不遗余力。报告期内,研发开支占收入的比重始终高企,分别达到89.93%、71.51%、71.2%和84.85%。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67%的员工为研发人员。这是其维持技术领先的必要投入,但也直接加剧了亏损。
此外,各报告期末,公司的贸易应收款项分别为7670万元、2.66亿元、2.52亿元和2.54亿元,占当期收入的比重从26.63%一路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28.28%。这意味着公司大部分销售收入并未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而是形成了对客户的债权,信贷风险显著提升。
最令人担忧的是,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由2022年底的7.49亿元大幅下降至2.22亿元。巨额研发投入、持续的经营性亏损以及应收账款的占用,正在快速消耗公司的现金储备。这或许也是其急于此时再次冲击上市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迅策科技而言,此次冲击港交所已不仅仅是一次发展机遇,更是一场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战役。
首先,上市融资是缓解现金流压力的“救命稻草”。 在现金储备急剧减少的背景下,成功上市募资将为其提供宝贵的“弹药”,用于继续扩大研发、拓展市场、支撑其在不盈利状态下继续执行市场份额优先的战略,直至迎来盈利拐点。
其次,资本市场需要一个新的叙事逻辑。 迅策科技需要向投资者清晰地证明,其当前的亏损是战略性、可控的,且多元化战略能够成功将其带入一个更广阔、更具盈利潜力的市场。非资管领域更高的ARPU值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需要转化为更大规模的、可持续的利润。
最后,平衡增长与健康度将成为核心课题。 未来,投资者将不仅关注其营收增速和市场份额,更会密切关注其盈利能力改善、应收账款管理、现金流状况以及客户流失率等关键指标。如何在保持增长势头的同时,提升运营效率,改善财务健康度,是管理层面临的最大考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