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开局即量产,Robotaxi赛道迎来新玩家

发布时间:2025-09-12 17:38:25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到底能不能跑通,哈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9月11日,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哈啰正式对外发布Robotaxi战略规划,并携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HR1”(Hello Robot1)全球首发亮相。

从共享单车起家的哈啰,为何在此刻切入无人驾驶出租车赛道?在外界看来,这似乎是一次“跨界”,但在哈啰眼里,这只是出行业务的自然延伸。背靠蚂蚁、宁德等股东的资本和产业链支持,叠加多年运营“泥腿子”式的经验,哈啰希望凭借后发优势、轻资产合作模式和精细化运营能力,在这场看似烧钱、实则比拼长期耐力的Robotaxi竞赛中闯出一条不同的路径。

后发制人,出行模式再升级

为什么是现在?这是哈啰进入Robotaxi以来被反复问及的问题。

“现在智驾领域的算力、硬件条件,是我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哈啰自动驾驶联合创始人于乾坤是行业老兵。“十多年前,自动驾驶测试几乎只能依赖一款林肯的油车车型,不是因为性能有多好,是因为它是因为少数能够提供信号控制接口并有配套支持的车型。”

彼时,市场上能选的车辆极其有限,自动驾驶硬件几乎处在“能用就好”的阶段。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汽车零配件迭代加快。过去昂贵又不稳定的机械式激光雷达,已经演进为可百万套出货的车规级产品。而曾经依赖工控机的算力平台,如今也被英伟达最新芯片取代,单车算力轻松突破2000 TOPS。

当产业链经历了一轮从无到有、从贵到廉的嬗变。在2025年进入Robotaxi,哈啰试图站在成熟产业的肩膀上,后发制人。

后发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在技术路径的选择上,当传统L4玩家还在自回归模型里反复优化时,哈啰直接选择了端到端 扩散模型的新路线。“我们的历史包袱比较少,可以放开手脚往这条路上推进。”于乾坤说,团队摒弃了传统分模块方案,直接将多传感器输入映射为车辆控制指令,减少环节割裂带来的延迟和误差。

数据和算力的快速补位也给哈啰带来了新的机会。Robotaxi的竞争,本质是数据、算力、模型三角的比拼。哈啰利用网约车和出行业务,迅速积累更丰富的驾驶数据。相比私家车的“两点一线”,网约车司机每天跑千公里,数据多样性和量级都更优。算力上,哈啰已经和阿里云达成合作。今年年底前,哈啰预计获得300万条高质量数据,并在明年拓展至1000万左右,为端到端模型提供训练基础。

模型选择上,哈啰并未延续自回归的“单一最优解”假设,而是直接采用扩散模型为基础,将老司机在同一场景下可能产生的多模态轨迹融入训练,从而让系统能够学习并适配多样化的驾驶风格。于乾坤判断,扩散模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方向。“我们不会重复走老路。”

刚刚亮相的HR1开局即量产,哈啰计划于2026年实现量产下线,2027年部署超5万辆Robotaxi车型。

据了解,HR1搭载多雷达、多相机的360度感知系统,并在常规传感器之外加入弹性波阵列和舱内OMS相机,强化结构与乘客安全监测。计算与控制方面,整车采用双域控设计,合并算力超过2200Tops,配合双组合惯导定位、双执行器底盘与双电源系统,确保极端工况下的冗余安全。通信上,车辆配备定制化双卡双通5G TBOX,实现高可靠车云连接。

对哈啰来说,Robotaxi并非“跨界冒险”,而是出行业务的自然延伸。从共享单车到四轮租车、顺风车,哈啰一直在扩展出行边界。Robotaxi只是这条链条上新的环节。“Robotaxi的本质还是一门出行生意。”哈啰集团联合创始人、CEO杨磊说。相比高举高打的科技故事,哈啰更愿意把Robotaxi看作一次“出行模式的升级”。

“泥腿子”打法,从每一台车抠出效率细节

自动驾驶企业里,有些喜欢谈算法领先,有些沉迷于资本故事,而杨磊则强调一句话:“哈啰愿意做‘泥腿子式’的苦活。”

在杨磊看来,Robotaxi不是实验室的炫技,而是街头巷尾的出行业务。它的核心不在于谁的技术多炫,而在于谁能把车真正跑起来、把车效、成本、体验做到极致。

这种底气来自哈啰多年累积的运营能力。2000多万台智能硬件每天在全国道路上运行,背后是几万人的团队在一线调度、搬运、维护车辆。这样的“重体力”活,高大上的科技公司往往不屑去做,但恰恰是Robotaxi规模化落地最关键的环节。“最终还是看谁的脏活累活干得最好。”杨磊总结道。

精细化提效,是哈啰在此前单车、顺风车等业务中提炼出来的方法论。在哈啰的设想中,Robotaxi的调度方式与此前管理单车的逻辑有些相似:每辆Robotaxi都将被划入区域,明确到人负责,就像城市里的“隐形网格员”,随时保障车辆运行状态。

而车效优化,也不是仅仅的接单量提升,或许会精细到一个小小的空调开关。如果能在空驶时自动关闭空调、接单后再迅速恢复温度,就能节省一笔惊人的开支。

在杨磊看来,Robotaxi的比拼最终要回到运营层面。车辆造得再先进,算法跑得再快,如果在高峰期无法保证及时补能,或是乘客上车后感受到车厢不舒适,都会直接影响单车效率和用户复购率。

“运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每一台车、每一天的车效。”杨磊强调。正如当年共享单车竞争比拼的不只是投放量,而是调度和维护能力,Robotaxi的胜负手也在于谁能把技术和运营真正整合到极致。换句话说,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对运营认知和执行力的考验。

毕竟,作为直接面向乘客的业务,乘客上车后感受到的不只是冷气和座椅,还会有日常维护后的整洁车厢、节日氛围的细节布置。杨磊透露,未来,车端还将引入与蚂蚁合作的AI智能体,乘客可以在车内点外卖、买票,甚至进行互动娱乐,把出行空间延展为“第三生活场景”。

此外,哈啰也在外滩大会中宣布与启辰汽车深度合作,携手打造Robotaxi“大平层”出行空间,在整车工程层面与主机厂实现深度协同。在提升美观性和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同时,为乘客带来“大平层”乘坐体验。

这些听上去琐碎的细节,却正是运营护城河的核心。正如杨磊所言:“现阶段是技术难,长期来看是运营难。”谁能在每一台车上抠出细节,谁才能赢得真正的毛利。

产业伙伴押注,不重复造轮子

在此前的Robotaxi叙事当中,很多公司困在“烧钱”困局:重金造车、自研硬件,成本高企却迟迟无法商业化。杨磊说:“哈啰商业化的目标很明确,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为了商业化和规模化的。”

为此,哈啰选择了“轻资产 上下游联合”的路径。在外滩大会现场,哈啰分别与启辰汽车、阿里云、地平线、禾赛等生态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Robotaxi技术研发、整车制造与商业化落地。在今年4月,蚂蚁集团、宁德时代与哈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个月后,哈啰Robotaxi业务完成了超30亿元融资。

万亿级公司的支持,不仅带来了资金,还提供算力、能源、金融等全方位资源。“我们不想重复造轮子。”于乾坤说,这种轻资产合作模式大幅降低了成本,也加快了落地节奏。

不缺钱,哈啰也不会乱烧钱。在成本和硬件能力上,哈啰选择与主机厂深度合作,走前装量产路线,而不是传统的后装改制模式。“相比先买现成车辆再进行拆装改造,前装量产可以在生产环节就将所需传感器和控制单元直接装配到位,避免了额外的拆装成本。”

于乾坤透露,依托主机厂既有的供应链体系,哈啰能够复用成熟零部件,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也能保证车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对于Robotaxi而言,后期最大支出往往来自维修保养,如果车辆一致性差,将直接拖累运营效率。“通过和产业上游的合作,能够在事先减少一些硬件的不可控风险。”

哈啰正为Robotaxi业务设定清晰的时间表:2026年实现量产下线,2027年部署超5万辆Robotaxi车型。在杨磊看来,未来在Robotaxi行业将会有三种角色,一类是持有车辆和牌照的资产方,一类是提供自动驾驶技术的技术方,还有一类是撮合乘客与车辆的平台方。与单纯做平台或是做车的企业不同,哈啰既能输出技术,又能搭建平台,还能联合资产方参与合作,在商业模式上“多条腿走路”,更为灵活。

两年内实现Robotaxi业务规模化,哈啰必须加快自己的步伐。目前,哈啰正在积极与各地政府展开深度沟通和合作,已在湖南株洲启动商业化试点运营,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前装车型的SOP量产,覆盖超10个城市、并选择一个海外市场率先落地、达到万辆规模,2027年,哈啰计划部署超5万辆正向定义面向全球的Robotaxi车型。

从全球范围来看,Robotaxi依然是一场漫长的耐力赛。“我们希望更多人和我们一起,把这件事真正做成。”于乾坤说,对哈啰而言,接下来的挑战不仅是兑现量产和规模化的时间表,还要在算法研发、数据积累、精细化运营上持续补强。今年年底,公司计划再扩充百余名研发人才,明年则希望组建起一支300人的技术团队。

在这场尚未终局的竞赛中,哈啰选择轻装上阵,既有后发优势,也面临时间压力。或许,最终谁能笑到最后,取决于谁能在耐力赛中保持稳定的脚步,并找到更多愿意并肩作战的同路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