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藏铁路西藏段、新藏铁路,到帕孜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再到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等,近年来,国家在西藏布局了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
这些重大工程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有效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障能源供应都将带来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更加引起各方关注。
“西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9月7日,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民族植物学分会理事长杨永平说。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当日在西藏林芝召开“自然堂可持续发展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研讨会”。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在研讨会上表示,西藏应持续强化野生动植物管理,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平衡资源、生态与发展的关系,让“保护”与“利用”形成相互支撑、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
生物多样性富集区
“一提到青藏高原或者西藏,很多人会想到冰川、雪山、草地、荒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张林说,实际上,西藏拥有全国第三大的林区,“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就在西藏的东南部,也就是林芝这一带。”
2008年,张林所在的研究团队来到“此生必驾318”川藏线穿越的色季拉山,开展生态观测和调查。色季拉山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超过3000种植物,如高山杜鹃、兰科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被誉为“世界植物的博物馆”。
调查发现,过去四五十年,西藏森林的面积和生物量都是增加的。张林说,生物量可以理解成碳库,“虽然总体碳库增加,但是局部存在风险”,加大保护力度,保护西藏森林生态系统十分必要。
喜马拉雅地区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该区域拥有5000多种植物和200多种独特动物种群,是亚洲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为超过20亿人口提供水资源,被称为“亚洲水塔”和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价值,被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
“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特有成分高,保护就有全球意义。”杨永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9月6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林海景观。摄影/章轲
保护首先要了解植物特性,尊重科学,顺应自然。杨永平介绍,生长在青藏高原的植物克服了低温、强风、干旱等极端环境挑战,演化出特殊适应性。
“植物也是非常聪明的。”杨永平举例说,塔黄通过叶片构建“温室”保护花序,雪兔子则用绒毛覆盖花序实现保温防雨;红景天、景天属等植物的叶片肉质化,储存水分;高原芥等则形成厚蜡质层,减少蒸腾失水。
“在纳木错的扎西岛上有很多柏树,树的干和枝都紧紧地贴着地面,它们真的是树,只不过是‘躺平’的树。”杨永平说,生长在高处的植物要解决抵御强风、降低蒸腾、保温和吸收地热的问题,其实让自己长得矮一点儿就行。但同时,这些植物生长缓慢且生态系统脆弱,需要特别保护。
官方资料显示,目前,西藏共记录7504种维管束植物,其中,中国特有植物2760种,西藏特有植物1075种,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383种,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169种,重点保护植物40种。
自然保护地是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家园。第一财经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林草部门了解到,近年来,西藏通过加大各类保护区建设,为野生动植物打造了一个个安全栖息之地。截至目前,西藏共建立了47处自然保护区、4处国际重要湿地、22处国家湿地公园和9处国家森林公园,8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区、栖息地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让“保护”产生收益
但保护绝非“束之高阁式的保护”。专家表示,“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是一种平衡资源、生态与发展关系的核心理念,其本质是拒绝“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
《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明确,国家对野生植物资源实行加强保护、积极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鼓励和支持野生植物科学研究、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近年来,这一理念已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文化遗产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核心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下对资源和遗产的合理使用需求,又保障其长期存续,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
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为例,通过“采伐量<生长量”的科学规划,在合理砍伐木材、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保留森林的生态功能。同时,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让“保护”产生经济收益,反哺森林保护。
研讨会上,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介绍,该基金会近年来在西藏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项目。自然堂集团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与该基金会设立了“自然堂喜马拉雅公益专项基金”,9年来资金规模达到2900余万元,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了“自然堂种草喜马拉雅”“龙胆草生态栽培示范”等活动,不仅有效促进了西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还带动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9月7日,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上生长的标志性物种塔黄。摄影/章轲
龙胆草是西藏林芝鲁朗地区的本土植物,具有较高药用价值。9月6日,第一财经记者在自然堂公益植物园看到,一簇簇蓝色的龙胆花开得正鲜。自然堂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陈娟玲介绍,对龙胆草进行原生栽培,避免了对野生龙胆草的过度采摘,保护了龙胆草的野生种群和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对龙胆草的有效保护,其数量可能会因过度开发而减少,甚至濒临灭绝,那么利用也就无从谈起。
陈娟玲介绍,自然堂集团在2024年启动了全新的2030可持续发展战略,将2016至2024年的“自然堂种草喜马拉雅公益环保项目”全面升级为2025-2030“自然堂可持续发展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致力于通过更系统、更科学的行动,推动喜马拉雅地区环境、社会与企业的协同发展。
在喜马拉雅科研中心,成包的易贡茶正在被开发利用。易贡茶是林芝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由于产自高原,易贡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喜马拉雅科研中心负责人张保生介绍,基于易贡茶开发的系列产品为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经济支持。
专家表示,要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需遵循三大核心原则:科学优先原则。基于生态规律、遗产特性确定方案;底线管控原则。明确“不可触碰的红线”,拒绝“过度利用”;利益共享原则。让当地社区、公众从保护中受益。
多位专家表示,无论是一片森林、一座古城,还是一项非遗技艺,其价值不仅在于“存在”,更在于“被合理使用并持续产生价值”。只有让“保护”成为“利用”的基础,让“利用”成为“保护”的支撑,才能真正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让资源与遗产在时代发展中永续传承。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