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上海藏着六座经典古代园林,欣赏园林和逛公园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2025-08-19 16:38:43

上海藏着哪些堪称宝藏的古代园林?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园林的偏爱?如何欣赏它们的独特与美妙?新书《上海古园林》近日在2025上海书展上市。这本书由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编著,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上海六处江南古园林,包括秋霞圃外、豫园、古漪园、醉白池、曲水园和课植园。口袋本的形式,方便随身携带。

这是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与同济大学出版社继《上海古镇》之后,“文物视角中的江南”丛书推出的第二册。

 

上海古园林萌芽于唐代之前,宋元时期蔚起,在明代中晚期的营造浪潮中逐渐兴盛,清初持续发展,清代中晚期渐趋衰落,至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近代公共花园的兴起,海派园林潮涌。上海古园林的兴衰历程与江南园林的发展演变相互呼应,也与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紧密相关。

例如,秋霞圃始建于明代。明代进士龚弘(1451~1526)在1501年之后丁忧居家,完成了嘉定龚氏园主体部分的草创。1521年他任工部尚书,至1526年去世前,续造园林,使龚氏园成形。明清更迭之际,龚氏男丁在抗清战争中阵亡,家毁人亡。徽商汪氏家族接手龚园,当时主人汪于梧将其扩建,更名秋霞圃,俗称“汪氏园”。清代、民国时期,秋霞圃经历演变、重建,在新中国成立后亦有多次更迭,1980年经统一规划,分两期重修、重建、新建景物48处,1987年10月1日开放。

“现代中国园林之父”陈从周曾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秋霞圃的修复工作。如今,桃花潭景区为龚氏园旧址。秋霞圃的秋景以枫为特色,游客可以观赏到古树名木、花卉和匾额楹联等文化遗存。

如今观看建筑和体验空间的时候,可以通过测绘图纸、地图、照片等,很容易获得“上帝视角”,对其全貌一目了然。但古代人不同,闫爱宾表示,他们是从一个局部进入,再穿越到下一个局部。从这个角度,体验园林的核心在于延长游览时间,沉浸在一个又一个精妙的局部当中。闫爱宾是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系教授,在《上海古园林》新书发布会上,他分享了游览园林的“门道”。

园林的小与大

“今天站在总体视角,我们很容易把一个园林想小了。”闫爱宾说,“但是,只有站在局部视角上,才能理解一个园林的大。”

早期研究古园林的人,比如梁思成、杨廷宝、童寯和陈从周,这些建筑家因为受当时教育方式的影响,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去看待园林,兼顾文学、美学、建筑学、园艺学、社会学、哲学等。闫爱宾表示,园林就是这样的综合学科,在中国古代尤其如此,但现代的学科划分更细,这可能对人们看待园林的视角产生影响。

园林营造的关键是以小见大。闫爱宾介绍说,造景的石头是一个重要的元素,比如豫园有一座黄石大假山,黄石是最常用的造园石材之一。中国园林有掇山十字诀,其实是12个字,每个字讲一种石头的组合方法。把石头堆成一座假山,是有程式化的方法的。此外,造园还要处理山石、水系、建筑和植物四大要素的关系,古代有时候还会有动物。随后要设计一条游线,引导人往哪里走、在什么地方停、在什么地方慢点儿、朝左看还是朝右看。

闫爱宾回忆起,陈从周曾在文章中提到,他参与重造豫园的时候,当时上海昆剧院艺术家梁谷音一直跟着,一边看他造园,一边唱戏。梁谷音说她理解到一件事,造园就像唱戏,园林造好之后,所有背后功夫都是看不见的,就像观众看戏的时候,看不到导演、演员花在排戏上的功夫。

要留意景象切换

闫爱宾告诉读者,体会园林精彩之处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通过景象的切换与延伸,去体会园林的精神。他以豫园为例:从目前的入口开始,进入三穗堂,过了三穗堂之后,景象马上切换到了黄石大假山区域,渐入佳境。绕过黄石大假山到萃秀堂,从萃秀堂退回来是鱼乐榭,每个片段结束之后,都是全新的景观。万花楼景区到点春堂,从窗边可以看见很长的视觉通道,绕回来到九狮轩,最后从假山石洞出来,回到入口。刚进来在三穗堂的时候,你发现不了这个石洞,最后游完出来才会意识到,这就是不知不觉地完成游览。景象的切换,在豫园就是一个鲜明的特点。

《上海古园林》中的六处园林,都已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不可移动文物研究部主任高文虹告诉读者,这本书通过历史、文化、空间等多个维度展现园林艺术之美。书中收录了202张风貌图片,详细介绍园林中的文物点位,附上园林分布图、参观指南、游览路线及英文翻译。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隶属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是上海市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机构之一。高文虹说,从上海的枫泾、新场、朱家角等历史文化名镇,到唐经幢、真如寺大殿等历史建筑,从豫园、秋霞圃、古猗园等古典园林,再到寺庙、祠堂、传统民居、桥涵码头所代表的市井生活,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江南文化特质。江南园林是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华,也是传统文人生活空间的集中代表,新书的出版也有传承江南文化、挖掘文物价值、促进文旅融合的目的。

《文物视角中的江南:上海古园林》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