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电力、咖啡、外骨骼:人工智能应用新场景的案例解构

发布时间:2025-08-04 19:37:49

第八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和今年年中的上海市、区两会接连举行,人工智能应用新场景的绩效成为各界聚焦课题。笔者在专题调研和相关行业交流中感知到:促进城乡消费比赋能制造业生产能力更为重要。而电力、咖啡和外骨骼,就是应用场景催生消费扩容的最新案例。

电力是消费之基

暑期是城乡能源消费的最大需求期,其中自然以电力保障供应为出发点。特别是今年第二届的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活动于7月4日火热启动,这本身就是一场面向全球旅客的、有着上海特色的夏季消费盛宴。根据《2025“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总体方案》,本次消费季持续至10月的第二个周末。其中7~8月的活动主题是暑期度假、亲子消费,9~10月的活动主题是文旅消费、赛事消费,这对打造消费之都意义巨大。

游戏、赛事、夜景、商城、街区、滨江、音乐会……这一系列的上海之夏突出元素,理想中的成功、精彩、难忘和收获,离不开一个极为关键的必要保障条件,即电力供应。而看到如今人民的幸福生活、孩子们暑期的无比快乐、特色街区的璀璨夜景和海外游客在魔都漫步,笔者的思绪突然回到了二十年前一项让我脊背发凉的重大课题——上海电力资源承载力研究,即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环境会带来电力供应的负荷,尤其如何应对夏季极限。

此后,笔者养成了每三年一个周期跟踪上海电力负荷的研究习惯。当年上海的常住人口是1600万,现在扩大到了2400多万的规模。与此同时,当年800万台的空调数总是让电力部门感到夏季用电紧张,而如今上海家用空调总量已是当年的两倍多。

技术在进步、消费在发展,如今我的合作研究伙伴、上海市南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刘俊说:“上海城市电力需求峰值一般在7月至8月,如果出现持续高温就会一直在高峰,再叠加40摄氏度的极端天气就可能会创新高,2024年8月初就创出历史新高。”他说,今年6月15日开始,上海电力进入迎峰度夏阶段,他们每天安排抢修人员值班,并安排了多支专业抢修队伍待命。如果发生故障即有用户失电,如现场条件允许会采用先接入发电车的方式恢复用户用电,缩短用户停电时间。“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的用电量相比去年还在持续上升,每年创历史新高成为大概率事件,今年电力系统度夏阶段大概9月15日结束。”

电力作为消费之基,当然不仅仅体现在夏季。为了应对相关挑战和巩固电力供应,电力系统是最为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新思维和新技术的部门之一。刘俊说:“面对电力负荷屡创新高、新能源消纳压力剧增的双重挑战,中国电力系统正在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刻变革。我们作为电力人也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给日常工作带来的变化,从负荷研判到运维抢修,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电网的发展中,推动着电网向智能化发展。”

而在第八届人工智能大会的应用展示现场,笔者观察到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全球首发了“电力AI超脑机车”。该超脑机车首创“感知—研判—处置”电力通用复合型智能体新范式,具备体系化作战能力,能化身电网可“看”、能“行”、善“探”、智“断”的“超级守护者”,以全新的姿态重塑传统配网巡视模式,为电网安全与效率双提升,筑牢具有开创意义的防线。

无人咖啡新场景

在城市消费总端的专题调研中,上海拥有4000多家咖啡馆而成为全球之最;与此同时,咖啡在酒精饮料、可可和茶饮对年轻消费者的争取中获得了完胜。不仅仅如此,咖啡具有全年龄段消费者,尤其是城市中产阶层和较高收入的家庭群体,并拥有各季节消费特征。

人工智能赋能咖啡农场的绩效,在云南获得了最新的实质性进展。上海徐汇区对口支援云南红河州农业多年,云南优质农产品往往选择上海徐汇区和长宁区进行定点销售。徐汇区人大代表、龙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健慈,作为咖啡文化爱好者就经常对此进行观察。她注意到:当人工智能监测设备遍布咖啡林间,当手机app替代传统的经验判断,云南高原咖啡种植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作为全国98%咖啡产量的主产区,云南咖啡产业一度面临山地种植管理粗放、精品率低等发展瓶颈。云南谋求向人工智能要生产力,特别是探索性地应用"云智农链"后,保山区域庄园咖啡亩产提升21%,精品率从68%跃升至90%,生长周期缩短1~2年,亩均管护成本降低1000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全链条溯源体系,让每颗咖啡豆都拥有“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档案。

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上海徐汇区主会场,笔者和张健慈一样更关注消费端即无人咖啡馆崭新场景。我们的直接感受是:咖啡机器人比人类咖啡师制作饮品更精准、更标准、更稳定、更快速、更干净、更多样。最早在2024年的深圳文博会上,cofe 机器人咖啡亭便凭借“现磨咖啡 AI交互”的创新体验,吸引了大量展商与观众驻足,其制作的咖啡被专业买家评价为“比星巴克更好喝”。机器人咖啡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AI算法复刻全球标志性城市风味配方,从意式浓缩到日式抹茶,从经典拿铁到低咖啡因健康饮品,实现“舌尖上的环球旅行”,甚至可精准控制萃取过程,实现“千人千味”的个性化定制;24小时不间断服务破解服务业用工荒,平均50秒即可完成一杯,且支持一次制作5杯的高效并行操作;将人力成本转化为食材升级空间,让消费者以平价享受精品咖啡。

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徐汇区现场的调研显示:咖啡机器人全面超越人类咖啡师、机器人咖啡馆开始超越人类咖啡馆已出现了划时代的突破,它将重新定义“十五五”规划期间的上海咖啡消费服务,以及面向2035年的智能化咖啡馆。在和同样是咖啡消费枢纽地的广州、深圳等大都市智库研究者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广东省已经在无人咖啡馆的供给侧方面谋划大手笔。广东方面预计:到2025年底,我国智能咖啡终端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大关,并加速形成覆盖亚洲的国际化技术输出能力,这对于智能制造业是个新发展空间。而在上海徐家汇和滨江西岸、武康路人文街区等咖啡馆聚集和海内外游客的主要目的地,无人咖啡馆或者街区的智能咖啡设备会更受到欢迎。如果是在地铁站,其应用场景预计明年就会全面展开。

外骨骼消费潜力

在所有人工智能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和改造时代生活方式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体现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区域名医和上海好医生荣誉获得者、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骨科孙平教授,最关注人工智能大会带来的行业性新思维和巅峰技术运用新场景,并由此管窥全民健康战略。

笔者认为,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如何将其视作机遇而非社会压力,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新质生产力企业需要谋划的新蓝图。因此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笔者和孙平、一同关注外骨骼课题。多家中国科技公司已抢先布局外骨骼这一赛道,相关产品也已在智慧养老、医疗康复、户外运动以及工业运输、仓储人力替代等多领域得以应用。

孙平注意到,一款自重仅1.8公斤、续航3至5小时、售价不足万元的登山外骨骼机器人,在其青岛老家的崂山和邻近的泰山等多个景区走红。具体而言:登山外骨骼装备即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并依据骨科医学理论,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可智能识别行走、上下楼梯等多种人体运动状态,并自动提供助力,帮助减少最高30%的耗氧量,且一次充电可行走数公里甚至十多公里。而在都市社区化的养老场景中,外骨骼机器人能够帮助行动不便或半失能的老人,恢复或提升行走能力,以利于重新融入社会,这在上海徐汇区和闵行区已有佳绩。

笔者对本届人工智能大会相关场景的观察同样很有收获,特别是国内消费级外骨骼领域领军企业、上海傲鲨智能发布首款量产型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VIATRIX。大家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则宣布为VIATRIX产品提供承保服务。有经济学家评论:此次合作实现了保险行业在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领域的首次突破性尝试,以专业风险管理能力深度介入消费级智能穿戴设备领域,为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构建起坚固的风险防护屏障。

VIATRIX外骨骼机器人,是一款基于自适应AI智能算法的髋关节增程动力产品,能够助力使用者节省体能、提升运动里程、增强运动表现,适用于日常活动、户外运动及健身训练等多种场景。其业内首创的浮动式髋关节架构,突破了传统结构限制,让穿戴者在获得运动增程助力的同时,能轻松实现抬腿、下蹲等全动作适配,彻底解决了传统设备动作受限的问题,为使用者带来更自由、便捷的运动体验。对此,孙平认为其不仅仅有助于户外运动,就是日常都市空间的自行车骑行、摩托车个体物流等也会明显减负;不仅仅是市民中长者,高强度城区物流工作中的快递小哥也可以受益。

目前,上海外骨骼新技术开发已处于国际领先位置。随着“十五五”周期持续推进外骨骼技术的普惠化落地,即让这项曾聚焦专业领域的创新科技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场景,预计外骨骼机器人将成为人体自然延伸的一部分,用科技持续增强人的行动力量,重塑日常生活的新场景。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