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当《牡丹亭》进入盗梦空间:在时空折叠中体验经典

发布时间:2025-08-01 14:37:49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素有中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巅峰之作的美名,也是昆曲舞台上盛演不衰的经典作品。它讲述了官门闺秀杜丽娘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因至情复生,终与梦中书生柳梦梅缔结鸳盟的故事。

这出诞生于四百年前的跨越生死的传奇爱情故事,衍生出无数版本,至今仍在不同舞台上以各种艺术形式上演着。若要将全本《牡丹亭》55折全部呈现,总时长约为八九个小时。那么,能否将《牡丹亭》折叠进一个晚上,浓缩为三小时的演出,又能保留原著审美精髓、不失昆曲韵味呢?

在传统戏曲领域造诣深厚的剧作家罗周回望《牡丹亭》时,发现了汤显祖在四百年前埋下的关于梦境和时间的巧思,于是她以重组戏剧结构的方式,令这个熟悉的故事变得“烧脑”起来;执导过《繁花》等舞台剧的导演马俊丰则为这台传统戏曲注入了当代舞台语言。一众业内顶尖主创携手,向新生代观众推介昆曲艺术的魅力。

2022年,由罗周编剧、马俊丰执导,昆曲名家单雯、张军分别出演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新编昆曲“重逢《牡丹亭》”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作为上海大剧院打造的“东方舞台美学”系列作品之一,该剧首演即引发热议,在中国台北演出时也得到了戏迷的喜爱。

8月16日至17日,“重逢《牡丹亭》”时隔三年重返上海,将在杨浦YOUNG剧场连演两场。近日在YOUNG剧场举办的一场分享会上,主创团队介绍了此次演出的美学理念和表演看点,聊了聊昆曲艺术的破与立。

经典而先锋

和同时代的巨匠莎士比亚一样,汤显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作品经得起不同时代、不同导演的解读。马俊丰说,“重逢《牡丹亭》”力求契合时代审美,与当下的情爱观念相关,又能与原著精神一脉相承,“希望这一版本的《牡丹亭》是当代的,也是经典的”。

“重逢《牡丹亭》”不是一台传统折子戏的串演,而是重构了原著戏剧结构,以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开讲述,在舞台上呈现原著《惊梦》所述杜丽娘之梦和《言怀》提及的柳梦梅之梦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原著《言怀》《玩真》《魂游》《幽媾》《冥誓》《回生》为主,将《惊梦》《寻梦》《拾画》等名折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融入,演绎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互为因果,身处生死梦中的封闭循环,唯有“至情”才能冲破桎梏的故事。

该剧汇集了顶尖创作团队,由资深戏剧制作人林恺担任制作,作曲家孙建安谱曲,金曲奖得主李哲艺进行音乐编配,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赖宣吾操刀服饰造型,舞美设计刘科栋联袂灯光设计邢辛,从听觉、视觉等层面打造贯通古今的东方审美意趣。

基于编导提出的双向奔赴的平行时空的概念,为《戏台》《醒·狮》等剧担任舞美设计的刘科栋此次在舞台上呈现了如电影《盗梦空间》中空间堆叠的视觉体验。他将菱形舞台进行45度旋转和上下折叠,打破了传统舞台空间的四平八稳,提取明绘本《牡丹亭》中工笔绘制的半俯瞰建筑元素,通过升降横移旋转,变幻重组为不同场景。

该剧舞美在首演时即得到观众称赞,亮点之一是打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折叠园林,运用镜面的相互映射,来展现凋零破败的牡丹亭园林背后曾经的繁华斑斓,正所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残垣”。

这个舞台透出隽永雍容的古典意蕴,也有属于当代的视觉体验,还有人鬼情未了的惊悚气息。观众可以看到,生旦游走其间,犹如穿梭于现实和梦境,双向追寻于生死两界。

四朵“梅花”同台

此次在YOUNG剧场上演的“重逢《牡丹亭》”可谓阵容强大,由四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联袂呈现:昆曲闺门旦演员单雯、昆曲小生演员张军分别饰演杜丽娘与柳梦梅,昆曲丑角演员李鸿良饰演石道姑、昆曲老生演员袁国良饰演陈最良。

马俊丰说,“重逢《牡丹亭》”的表演都遵循昆曲传统,没有加入话剧的表演方式,“如果你第一次走进剧场,你会以为昆曲就是这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对《牡丹亭》的解读”。马俊丰觉得,此次跨界昆曲创作没有隔阂,“就当成中国音乐剧来编排”。

对于许多昆曲演员而言,《牡丹亭》是最熟悉的经典,也是常演常新的作品。单雯曾凭借杜丽娘一角,摘得中国第二十九届戏剧梅花奖;张军主演过多个版本的柳梦梅,最长的版本有21个小时,最短的实景园林版有75分钟。

传统故事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因此观众来看《牡丹亭》通常不是为了故事,而是看演员的表演,而此次演出的看点除了昆曲名家的细腻表演之外,也是主创和观众一同“烧脑”的过程。

在《牡丹亭》中游荡多年,当罗周拿出新的剧本,重新结构故事,张军觉得圆了一个梦,“杜丽娘的梦触发了柳梦梅的梦,到最后才圆梦,这个手法让人很兴奋”。在他看来,汤显祖当年很可能也是这样构思的,“柳梦梅不是单纯被杜丽娘梦出来的,而是寻觅了很久才正式进入她的梦,在梦里的往复循环是很特别的存在,这在汤显祖的剧本里埋藏得很深。”

单雯认为,该版本采用倒叙手法,对杜丽娘这个角色的层次变化也与过去版本演绎发生了对调,蕴含了“活在当下”的思想,将《游园》《寻梦》放在同一个空间,突出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双梦交织。“比较新、适合年轻人看的当代手法,留白的舞台突出了演员的表演,非常沉浸和干净。与此同时,每一句唱腔唱词都是汤显祖笔下原汁原味的经典。”

作为经典的当代诠释,“重逢《牡丹亭》”在昆曲舞台中首创的“支声复调”,需要反复磨合和默契配合。“无论是《皂罗袍》还是《山桃红》,那些熟悉的唱腔都印在骨子里了,要突然换一个新的表现样式,对我来讲是一个挑战。比如说要在熟悉的曲调里加入另外一条线的唱词。”明年是张军从艺40周年,他希望这次演出可以有更多关于昆曲音乐可能性的探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