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0的社会将是什么样的图景?
当前大阪世博会已展期过半。本届世博会主题为“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包括各国展馆以及主题展馆等都将“生命”“循环”等作为主题,通过多媒体技术、互动展示和机器人等,构想未来社会的景象。
本届世博会园区会场面积约155公顷。根据主办方今年2月公布的信息,共有158个国家及地区以及7个国际机构参展。
第一财经记者7月中旬在世博会现场探访时看到,众多展馆宛如一个个未来社会的缩影,通过独特的建筑设计与丰富的展示内容,向世人勾勒未来生活的模样。
本届世博会对于“未来社会”的展示包含智能出行、数字、艺术、环保、未来生活等多方面。除了参展国的自建馆,还设有联合馆以及世博会主题馆、企业馆。
未来城市馆
在世博会西边一隅,能看见非常醒目的“未来城市馆”(Life of Future)。据悉,这是本届世博会中规模最大的展馆,汇聚了12家企业与团体机构推出的展示内容。参观者通过影像、游戏和模型,以数字化、出行工具、食品等为主题,体验未来社会与下一代技术。世博协会秘书长石毛博行曾表示,“这正是日本代表性企业和团体共同打造的、世博会提出的‘未来社会实验场’”。
一进展馆,第一财经就感受到参观者仿佛进入到了未来社会。展馆以各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现从人类诞生前经历狩猎、农耕时代,迈向工业和信息社会的过程。此后,便来到了日立集团和日本电信服务商KDDI合作推出的可容纳120人的剧场式设施。在这一互动式剧场,参观者通过使用电子设备选择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体验到未来的变化,同时也能感受到未来的社会究竟能否变得更宜居,完全在于人类自身的选择。日立集团中国总代表明田笃弥认为,“面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课题,我们需要突破行业和领域的界限,以更广阔的视角洞察未来。同时,为了更主动且客观地选择未来的前行之路,我们也需要借助生成式AI等前沿科技,以及数据平台的支持,以便更加充分地去运用来自社会及一线的各种数据。”
在展馆中,第一财经还看到川崎重工业将着眼于2050年代、展示氢动力的个人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实物模型带到了现场。商船三井则展示了使用最新帆船技术、配备海上风力发电和产氢设备的下一代船舶模型。此外,以食品和农业为主题的久保田公司展示提高农机作业效率的未来农机“通用平台机器人”。关西电力送配电公司在展馆前设置了利用AI摄像头分析人流的“智能杆”。
据第一财经了解,借助世博会的契机,日立集团首次把年度的社会创新论坛从东京移师大阪。在论坛上,日立制作所执行社长兼CEO德永俊昭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勾勒了“和谐社会”的愿景:环境友好、幸福生活、经济增长协同共进的未来。德永认为,要实现这一愿景,日立所掌握的三大关键要素“升级版 Lumada”“真正的 One Hitachi”以及“与社会协创”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他以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池为例表示,日立正围绕电池“生产-使用-再生”的全生命周期,加速构建社会级循环体系,充分释放电池的储能潜力;在“与社会协创”方面,德永表示,未来将凭借数据与技术的力量,以民众的切实需求为动力,通过不断积累微小的改变,使理想社会的轮廓逐渐清晰。
用科技预言未来
在现场,第一财经看到,日立勾勒的2050年城市愿景主要围绕交通、环保、健康三大领域展开。比如,在交通领域,无人机运输将在未来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这也对航路中诸如极端天气、电波干扰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存在等提出更高的研判要求。对此,日立的解决方案显示通过提前收集、输入故障预判的数据,能在未来帮助无人机更高效地运输,避免航路堵塞。
在楼宇安全方面,第一财经在现场看到,指静脉识别系统在确保楼宇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相较于当前普及的指纹识别系统,个人的指静脉无法伪造,因此更为安全。目前,这一系统已在日本的支付系统中有所运用,未来希望能推广至飞机场等更多人流密集的场所。
此外,由于日本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此灾害发生时数据协同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当前高度强调信息化的时代,灾害发生时,诸如银行等关键数据的运输不能停止,因此数据的保护颇为重要。在现场,记者看到了一台利用iown apn技术的主副数据中心,模拟的场景显示,一旦灾难发生,该系统能将数据瞬时传送至大阪600公里之外的东京,以确保数据传输的不间断。当然,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测试为600公里,未来也可以进行辅助连接,做到三角形区域的数据传输。
对于中国市场,明田表示,“中国是日立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潜力巨大,特别是绿色能源、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市场规模增长势头强劲。同时,中国强有力的开放举措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为日立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未来,日立集团将运用数据及数字技术,举集团之力通过社会创新事业持续提供创新价值,为助力中国社会课题的解决及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位现场观众告诉第一财经,对比大阪在1970年举行过的世博会,这些年来的变化显而易见。“如果说1970年大阪世博会召开的背景是大型永久建筑和技术至上的时代,聚焦国家成就,2025年的大阪世博会转向临时灵活设计和人本主义,强调通过全球协作来应对极端气候、老龄化等社会挑战。”他表示,“明显能感受到从‘技术能做什么’到‘技术应该做什么’,这是全球从经济增长狂热到可持续平衡的缩影。很显然,未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如何相关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