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美育为何重要?北大为中学教师举办的这个夏令营给出答案

发布时间:2025-07-30 13:38:03

40年前,学生可能只做两三遍题就去参加考试,现在有些人甚至需要刷题十几遍,教育变得内卷而功利,学生的人格发展面临挑战。这种情况下,教育家蔡元培100多年前就提出的美育思想显得更加珍贵。上周,为期三天的北京大学蔡元培美育基金人文美育讲堂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130多所重点中学的优秀骨干教师参加了“美育夏令营”。

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5年后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把美育与德、智、体诸育并列为“四育”。当时北大哲学系设立了美学、美学名著研究、西方美术史等课程,同时编写《美学通论》。蔡元培亲自讲授美学课,这是他担任北大校长期间讲授的唯一课程。

此次美育夏令营上,来自人文、艺术、历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名学者为中学老师们授课。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在开班仪式上说,蔡元培的美育对中国教育体系植入了深厚的美育体系和人文追求,今天重温他的美学理念,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回应,“美学不仅是艺术教育的延伸,更是人的情感、价值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乎教育的深层的价值”。

北京大学蔡元培美育基金由北大校友、好买财富董事长杨文斌于2022年捐资设立,是北京大学首个以美育为特色的基金项目,旨在传播北京大学美育理念,促进美育师资队伍建设。2023年7月,杨文斌又设立王圣民美育专项基金,扶持中学美育的师资力量,打通北大与重点中学美育资源的对接通道

开班仪式上,杨文斌拿出一本发旧的《蔡元培美学文选》说,这是1990年11月他在北大附近书店买的书,至今视若珍宝。杨文斌还现场回忆起自己在中学接受美育的往事。

1984年,时任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语文教师的王圣民,偶然看到一份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说世界各地对中国留学生的普遍印象是勤奋、用功,但缺乏艺术与人文修养。王圣民看了触动很大,决定探索美育。当时社会上正在掀起“美学热”,李泽厚凭借《美的历程》一书成为无数青年的“精神导师”,美育在中学校园却是一片空白。

1985年,王圣民在南模开设了全国第一门美育课。当时读高一的杨文斌成为王圣民第一届美育课的学生。中学时期接受的美育,让杨文斌考进北大后“就像鱼进了湖”。他说,那时北大有很多与美育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比如中国美术史、中国音乐史等,他也受到了更多美育熏陶,“从南模到北大,美育是完美的衔接,就是因为这些特殊的教育背景,让我深刻认识到美育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后来,杨文斌看了198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意识到自己在中学校园里接受美育是何等幸运,决定设立公益基金,让更多中学教师享受一流的美育资源,从而影响更多人。

“当代中国特别需要美育。”杨文斌感慨地说,他考入北大时,中国高等教育还没有扩招,那时上大学虽然非常难,但学生的压力没有现在大,“刷题两三遍就行”,现在读大学容易了,教育却越来越卷,“有时要刷甚至十几遍”。杨文斌观察过自己的孩子参加考试,答题时的状态就像进入条件反射,“在高考‘内卷机’的压迫下,如果不能让学生心灵得到释放,对他们的人格完整发展就是损害,很多教育是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创造力和完整人格为代价的”。

培训期间,教师们还观看了将在10月正式公映的美育纪录片《一生一课》。这部纪录片以全国唯一中学美育特级教师王圣民为主线,讲述她投身美育40年的经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在影片中也强调,“无论你喜欢什么学科,都会发现人的能力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创造力。只有美育才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创造力的过程,创造力并不完全只属于艺术和美,创造力属于所有的学科”。

(活动方供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