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大力度。
7月30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学习时报》发表《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 为经济持续向新向好贡献财政力量》一文。
蓝佛安称,当前,我国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财政部将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运用好学习教育成果,发扬严和实的优良作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蓝佛安在文中部署后续四大财政工作重点,其中首要工作是“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逆周期调节力度”。
早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已经确定今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体现在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蓝佛安表示,今年以来财政部靠前发力抓好政策落地,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有效释放。比如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万亿元,保持较大强度,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截至6月底,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29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超过90%,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预算已下达6583亿元,为地方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提供必要财力支持。
下一步如何加大财政逆周期调节力度?
蓝佛安表示,加快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统筹运用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基金等政策工具,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指导督促地方做好隐性债务置换工作,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展望下半年,预计财政部门将主抓落实,加快推动存量政策落地见效。下半年,全口径下广义财政空间还有超7万亿元,其中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分别剩余4.03万亿元、2.24万亿元、7450亿元,“余粮”充足。
除了用好用足年初已经安排的财政政策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财政部也表态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而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财税专家认为,财政增量政策的工具箱充足,从往年实践来看包括政府增加举债如增发国债、增发特别国债、增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也包括加大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增加收入、增加央企上缴利润等增加收入举措来扩大财政支出力度稳经济。
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也将持续推进。根据财政部数据,去年新增了6万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截至今年6月底,已累计发行新增置换债券3.8万亿元,已使用3.44万亿元。
蓝佛安表示,各地置换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过2.5个百分点,还本付息压力大幅减轻,财政空间得到释放,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持续督促地方政府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约束,依法合规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对违法违规举债和虚假化解隐性债务等问题严肃查处、公开曝光。
上述文章中,蓝佛安提到后续第二项财政重点工作是以促消费为重点支持扩大内需,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比如,强化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联动,出台实施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支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蓝佛安在文中提到的下一步第三项财政重点工作是加强民生保障,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抓紧实施育儿补贴制度,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发放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一老一小”方面的服务需求。
近日公开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国家卫健委发布消息称,目前,各地正在抓紧制定育儿补贴制度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预计各地可以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申领育儿补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告诉第一财经,实施婴幼儿育儿补贴制度降低了家庭生育养育成本,对于保障改善民生,营造生育友好氛围,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根据国家基础补贴标准测算,每年发放的育儿补贴介于1000-1200亿元,其带动的消费支出大约拉动社零增长0.14-0.2个百分点。结构上,对低收入地区的消费拉动效果将更为明显,品类上以母婴用品、服务为主。
今年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教育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同比增长9.2%、5.9%、4.3%,高于支出平均增速(3.4%)。
蓝佛安表示,今年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下达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1.1万亿元,稳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调剂,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上述文章中,蓝佛安提及的下一步第四项财政重点工作是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更好释放财政治理效能。
他表示,下一步研究制定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意见,加强预算管理各项制度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强地方自主财力。研究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优化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