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WAIC“人工智能精英夜话”的圆桌论坛上,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围绕“AI应用的价值创造”展开了一场干货密集的对话。
2025WAIC“人工智能精英夜话”由第一财经、东浩兰生会展集团和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联合主办,以“重构价值、激发产业新动能”为主题,现场有150名特邀嘉宾到场。
在主持人世界生产科学院院士、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数据中心主任徐云程“抽丝剥茧”的层层提问中,从北斗技术的产业化突围,到AI眼镜的消费级突破,从医疗领域的深度渗透到投资市场的价值判断,与会嘉宾们揭示了AI落地的核心密码。
交信北斗(海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成分享了AI在北斗导航中的应用价值,关键正在于“锚定安全痛点”。“交通货运行业每年因事故造成的损失巨大,政府监管、企业运营、保险风控都有强烈的安全需求。”顾成透露,团队利用北斗的时空大数据,结合AI算法,构建了一套“硬件 软件 人工”的复合体系。通过分析驾驶员行为、车辆状态等数据,可提前预警风险,将事故率降低30%以上。
更具启发性的是其商业闭环设计:政府推动北斗规模应用,企业投入研发提供人防 技防的Ai安全护航服务,保险公司因赔付率下降反哺合作。这种“三方共赢”模式让北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百万辆货运车的驾驶室。当被问及未来想象空间时,顾成提到了“新能源 AI 运力”的融合场景:“我们未来规划的,除了安全,最有前景的就是新能源、绿色能源的供给和交通运输需求的匹配。”
李未可科技创始人茹忆的分享围绕着消费级AI的减法“哲学”,“优秀的产品都在做减法,我们要减到40克之内,是一款可以佩戴一天的眼镜,可以使用一天的AI助手,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方向。”他认为,眼镜是离我们交互器官最近的可交互设备,既然要做与AI的深度结合,那么逻辑就很简单,就是能不能戴一天。“我们能做的是在此时此刻通过技术架构和团队的努力,让产品更好的和AI密切结合,提供一个更好的应用场景服务,这是我们追求的方向。”茹忆表示。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灏认为,在转化医学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变得不可或缺。他提到,AI在诊疗、诊疗决策、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能够带来新的变革。此外,沈灏还强调了AI增强人类能力的作用,特别是在医疗场景中,AI助手可以帮助低年资医生快速掌握高年资医生的技能,提升全科医生或偏远地区医生的专业能力。这种变革不仅发生在诊疗端,更延伸至药物研发。
尽管人工智能是一个确定的风口,但在投资领域中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汇正财经首席策略师杨首骏提到,科技行业的护城河与传统行业不同,科技企业甚至可能无法预测自身何时会迎来爆发。他提出以“网络效应 用户黏性”为标准,去判断企业价值的利器。
这场圆桌对话的价值,在于剥开了AI的“技术迷雾”,展现出其落地的真实模样——无论是货运车的安全预警,还是眼镜的语音交互,真正的价值都藏在具体场景里。
正如主持人徐云程总结所言:“我们何其有幸,在见证一个新的时代到来,而且这个时代才刚开始。我们有机会能够在前排见证、参与,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