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一财社论:基建对经济的托举,需“软硬”兼施

发布时间:2025-07-23 22:37:54

基建正成为我国经济应对不确定性的确定性手段。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农村公路条例》,从提升路网质量、加强管理养护等六个层面,打通农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旨在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适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条例的公布和实施,再加之最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及城市更新行动等,越发清晰地表明,基建再次成为了中国迎应和缝合经济不确定性的确定性工具,担负起了需求管理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使命。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内外部不确定性,外部的贸易摩擦,内部市场依然受制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在许多行业出现“内卷式”恶性竞争等,这些正使经济陷入非稳态特征。保持经济的平稳可控,提高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无疑是当务之急。

此时,再次发挥大规模基建的定海神针效应,是现有战略演进和政策规划的自然之举。最近资本市场对基建开足马力扩内需的反应是强烈的,一些研究机构甚至用中国基建的DeepSeek时刻来表达对市场基建行情的期许。基建的经济迂回生产周期和板块轮动效应,都是非常具有表现张力的。

好马配好鞍。新一轮基建将极大完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件设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基建带动的投资需求将极大提高相关产业的产能利用率,有助于存量产能的盘活,策略性地缓释经济金融体系的风险敞口。

必须指出,当前中国基础设施相对其他国家已是相当发达和完善,新一轮基建主要是查漏补缺,这就需要正在进行的基建投资始终把握好一个度和做好平衡。

这个度就是基础设施超前建设的度。基建适度超前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正向指引效果,而超过必要的度,则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因为超前建设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有限的政府财政和其他经济社会资源,会转化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持续压低投资边际收益率。基建要把握好的这个度,有一个可量化的参考指标就是基建项目的边际贴现率不低于同期国债收益率。

同时,新一轮基建要做的平衡是短中长期的风险缓释平衡。

这需要启动相关基建工程与政府短中长期的边际负债可承载能力相匹配,为此应对政府和政府支持实体的短中长期的风险可承载能力进行相应的风险压力测试,以便制定匹配的风险缓释工具和融资解决方案等,避免相关风险承载主体过度负重。唯有如此基建才能对经济发挥出正向托举效应,而避免基建决策陷入投资刺激—感知反应的单调循环。

当然,基建投资并不是目的,而是构造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工具和手段。优质基建最终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增益的,即基建只有真正为人们所使用才能产生托举效应。

当前在加强经济社会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同步加快筑牢社会政策的托底功能,真正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理想变成现实可购买能力,唯有如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可购买能力,才能转化成基建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滋养基建项目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养护。

因此,当前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和完善防护型保障体系,与新一轮基建形成相辅相成、相互助推的协同发展效应,才能真正发挥出基建对经济的托举能力,才能在发展中做好基建投资的短中长期风险缓释安排。当前可考虑系统性地用国有资本注入社保等方式,为居民的未来解决后顾之忧,提升养老医疗的覆盖度和未来待遇质量,以便极大化居民即期消费在其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释放居民的有效需求能力。同时,还可考虑通过特别国债等,为社保福利等防护型保障体系提供流动性变现能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经济社会的有效需求是一切投资的皮,基建对经济的托举能力,最终必须附着在这些有效需求的“皮”上,才能真正有效避免基建领域的重复建设和低效浪费。为此,如果说新一轮基建是经济应对不确定的确定性工具,那么完善社保福利体系则是激发有效需求、为提高基建投资的边际收益率营造环境的确定性工具,这是经济的规律,也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诉求。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