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东京市区出发,坐电车或开车约1个小时,可以到达人口约8500人的藤野。这个山中小镇看上去群山环绕、郁郁葱葱,山上还有一个很亮眼的公共艺术装置“绿情书”。其实藤野在近30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是一个藏着丰富转型故事的地方。
日本生态行动者、领导力教练榎本英刚在《转型城镇:一场应对气候变化的社区实验》一书中写下了藤野的故事。这里的人们自发聚集、彼此联合,成立“转型藤野”社群组织,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当地的转型,并将“转型城镇”的做法扩散到了日本50多个地方。
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在本地激发社群活力的经验,其倡导的“想做的人,在想做的时候,做想做的事,想做多少做多少”,已经化为很多人内心的力量。榎本英刚特别强调,最大的可循环资源就是人的创造力。释放创造力的人,有强大的力量去改变周遭的一切。
聚集在里山小镇
离东京车程一小时,神奈川县北部的相模原市,有一个大型水库相模湖。处在山水之间,藤野长期维持着安静的生活状态。政府与艺术家们在30年前发起了“故乡艺术村计划”,以艺术为主题开展地区建设。
2005年,英国学者、朴门永续设计教师罗伯•霍普金斯与伙伴在托特尼斯发起“转型城镇”市民运动,以能源减量的理念促进城镇转型发展。托特尼斯人口约8000人,在英国西南部,邻近大西洋。“转型城镇”倡导市民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创造力,提高地区的韧性,摆脱对不可持续系统的依赖。
在十多年时间里,“转型城镇”的理念拓展到了全球40多个国家。本职做领导力培训的榎本英刚向往生态聚落,在英国期间,他曾生活在芬德霍恩生态村和托特尼斯。与霍普金斯见过面后,榎本英刚决定在日本也发起“转型城镇”运动。
藤野是一个合适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好的环境,交通方便,本地农产品丰富,还以无花果闻名,有相当的发展基础和活跃社群。聚居在这里的艺术家、年轻创意人群,设在藤野的日本朴门永续设计中心和华德福学校,使藤野的本地人和移居者之间已经持续多年互动交融。
榎本英刚想让女儿上华德福学校,于是全家移居到藤野。2009年初,经过与当地人的初步接触,榎本英刚与伙伴们创办了“转型藤野”。他一直记得霍普金斯说过的一句话:“这项事业终将扩展到全世界,如果等待政府出手,那太晚了,如果靠个人行动,太微小了。如果我们作为一个社区共同行动,那将足够,而且正当其时。”
《转型城镇》日文版书名的直译是“如果我们改变,社区就会改变,如果社区改变,世界就会改变”。这是一个由改变人而改变社区,进而走出本地无限扩展的项目。
融汇社群力量
“转型藤野”有几项最著名的活动,他们让对某个主题感兴趣的人们自行召集工作小组,来运作项目。
最早成立的是经济类的小组“社区货币万屋”,这是一种旨在活化融通社区成员技能和资源的人情记账体系,加入的人得到一个存折,以“给你”“给我”的方式记下交易金额,单位是“萬”,价格也是交易双方彼此商定的。比如,A请B帮忙干农活,作为谢礼付1000萬,A的存折标记-1000萬,B的存折标记 1000萬。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社区货币万屋大约有500名会员。邮件组每天有5~10条需求发布,约7成可以成交。
社区货币指代的是社区内部的资源和力量,有的物品,比如本地有的店里的面包,可以用社区货币 日元的混合方式买,其中日元代表的是必须从外部购买的材料,社区货币则代表劳动力等本地的力量。榎本英刚认为,社区货币的好处是多方面的:经济上能帮助激活当地经济,减少钱的外流;节能方面可以促进旧物交易,减少垃圾产生;社交上能促进人们更熟悉彼此;精神上则能提高人们的社区归属感。
上海宝山区高境镇明日环保服务中心理事长冯婧对社区货币万屋印象深刻,她说这个工具打破了我们惯常对货币的认知,纯粹基于需求的激发和满足而设计。双方商量大概的定价方式,没有遵循传统经济系统中的等价交换概念,让习惯了通过市场定价衡量一切的我们可以有新的思考。
第二个活跃的小组是“森林俱乐部”,建于2009年秋。当时藤野发现了熊的踪迹,而熊出没与森林退化有关,是日本林业功利性发展的负面影响之一。藤野的面积是65万平方公里,80%是森林,有很多未经间伐的柳杉和香柏人工林被闲置不管,影响到森林自然生态,长期后果是使土壤变得脆弱,容易诱发山体滑坡等灾害。
森林俱乐部引入林业工作者的专业指导,带领普通居民,用简单的工具,一起配合,完成“剥皮间伐”“水脉修复”等工作。“剥皮间伐”可以把多余树木变为建材和燃料,“水脉修复”则对设施阻碍水脉的位置进行环境改良。人们在参与活动时,还可以了解自然知识、聚会联络感情。
“3•11”大地震后,藤野居民成立了用太阳能自主发电的工作小组“藤野电力”,听起来像个公司。大家请人来教自制迷你太阳能发电系统,举办工作坊,很多人掌握了制作方式。到2020年夏天,藤野电力已举办250余次工作坊,组装的发电系统总发电量超过7.5万千瓦时。
藤野电力的成员十分活跃,有的到全国各地去指导太阳能自主发电设备制作,有的集合起来支援室外活动用电,甚至一起前往东北部灾区为缺电的地方举办庙会提供能源,还帮助60多个家庭的房屋安装太阳能系统。这个项目非常符合能源转型和社区韧性建设的目标。
“转型藤野”的转型
“转型藤野”还在食物、农业、手工艺、救灾、助老等方面有所建树,很多小组的项目体现了提高人们的问题意识、联合本地相关团体、基本技能再学习、重视老年人、与政府建立关系等原则。“3•11”大地震之后,“转型藤野”在日本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他们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对外传播转型理念,接待了大量参访,举办教育和旅游考察等活动,成为知识枢纽。
出人意料的是,大约在2016年,“转型藤野”的成员们决定结束两周一次的核心会议,这标志着组织层面的“转型藤野”将消失。榎本英刚在书中提到,最初他也感到有些惊讶,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成员自驱力的加强,工作小组都在自然运转,社群土壤已经形成,不再维持核心小组可以让成员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项目中去。
榎本英刚认为,在城镇转型的过程中,人的内在转型也一定会发生。冯婧也提到,实现转型城镇最重要的是人,参与者要有当事人意识,书中也一直强调在发起活动后,要“对自己的热情负责”,在能力范围内顺势把它做完。
自2015年以来,上海大鱼营造联合创始人金静多次去过藤野。最初是去了解“转型藤野”的工作,考察当地发展情况,后来她也曾去参加活动、带团考察等,还曾陪朋友去看房,考虑是否适合移居。
金静认为,“转型城镇”的发展与藤野的社群之间经历了共同发酵的过程,很难确切说哪一方影响对方更多。藤野的移居者生态很丰富,除了朴门中心、华德福学校的吸引力,手工艺人社群也很有规模。据她观察,与其他乡镇一直苦于人口流出相比,藤野的人口迁入一直需要排队,房子不愁转不出去,政府机关留存着成百上千封移居申请书,很多申请都已等了几年。
2024年,“转型藤野”的初创成员小山宫佳江已在考虑重新召集工作小组,她居住在藤野且从事与观光发展相关的工作,常年积极连接各社群,也是藤野与外部组织的窗口之一。金静告诉记者,藤野这样的城镇转型实验,只要时间足够久,自然会有第二、第三代继续传承文化,即使名称和模式可能因为新的需求出现而有改变。
《转型城镇:一场应对气候变化的社区实验》
[日]榎本英刚 著
中译出版社2025年2月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