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的住友馆里,两面展示墙上,数百个立体方盒内生动展示了住友集团各公司研制的700多种技术及应用场景,“迷你”和密集之程度颇具特色,也成为日本科技创新与转型的缩影。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已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枢纽。中国贸促会6月例行发布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正在大阪世博会开设的中国馆已经举办20余场省区市活动周(日)、企业主题日等活动,在深化友好关系、国际文化交流、国际经贸交流方面取得了务实成果。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化程度高企的老牌制造业大国,日本希望通过大阪世博会向世界展示其长期积累和沉淀的制造技术,大量日本企业也正在借此机会加码链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大规模的市场。住友电工广告部部长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企业在海外的销售已超过6成,大量客户都在海外,也越来越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品牌建设,进而加码在地化合作。而中国无疑是最重要也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
中国商业化赋能日本大型跨国综合制造商
对于日企而言,随着中国制造技术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速,这个经济增速依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的活跃大市场,对跨国企业的机遇仍是有目共睹的。在中企加速“出海”的浪潮中,深耕中国并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共同“走出去”,是他们在不确定性中瞄准的确定性机遇。
作为1897年于日本大阪创办的综合制造厂商,住友电工(Sumitomo Electric)的业务涉及环境能源、信息通信、汽车、电子、产业原材料等五大领域,2024年销售额约2340亿元人民币。其中的汽车线束、光纤光缆销量多年来排在世界前列,多个领域均已在中国建立了产能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作为产业原材料领域的重要部门,住友电工硬质合金事业部相关负责人提出,其硬质合金产品的优势在于材料本身,中国市场目前占全球业务的两成左右。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全球市场对于硬质合金等工具的需求有所下降,这敦促着他们开拓更加多元的应用场景。叠加中国制造崛起以及国产化替代的强烈趋势,要想守住并扩大中国市场不乏挑战。
住友电工水处理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目前公司的水处理方案共7成业务在中国。已在中国建立了水处理膜组件生产基地的他们,在中国市场实现了高度的本土化生产与销售。在过去的数年里,受益于中国环保基建的投入,住友电工的水处理业务在中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依托高耐久污水处理膜组生产技术,住友电工与苏科环保达成深度合作,以进一步深耕国内市场。接下来将通过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开拓中国以外的市场。
大阪世博会住友馆馆长西条浩史提出,经营企业必须重视自身产生的社会价值,在住友馆内展示的碳吸收以及再生原料等不少住友系原创技术目前还处于研发和试运行阶段。随着规模化的推进,应用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从而有机会覆盖更大的市场。
日企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也吸引了中国企业的关注。根据贸促会数据,中国馆已累计接待全球观众超6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近万人入馆参观,甚至连续多天单日达1.3万人,场馆通过举办各省市活动周等系列活动,搭建经贸合作平台,助力地方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此前广西活动周、湖北活动周、天津活动周、四川活动周、北京活动周以及河北活动周期间,中国多家企业与日方经贸代表签署多项合作协议,进行了多场商贸洽谈。
日企加码寻求国际化合作
加码寻求国际化合作、推动更大规模商业化的不只是百年跨国企业。
在大阪世博会上,大阪健康馆的Reborn Challenge项目,约16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内轮流展示400多家企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并且每周都将更换一批企业和展示的主题。这些参展企业聚焦于生物医疗和环保科技,不少来自于日本的小县城。
中日数字总商会秘书长森保治此前是一家日本跨国企业在中国区域的高管。如今的他也在为日本企业的创新技术寻找中国合作者“奔走”,以加速商业化的进程。其中的一项即通过软骨振动传播的耳机技术。森保治告诉第一财经,目前这项技术已在日本进行了商业化,可以应用在助听器、水下传播等多个领域。瞄准中国潜力巨大的养老市场,该技术产品5月下旬的中国国际养老技术展览会上进行了“首秀”,今年6月还参加了上海的养老用品展,以逐步打开知名度。
当然,对华投资的主力仍是那些大型企业。6月16日发布的《2025胡润制造业外企在华投资30强》显示,以国别/地区论排名榜单第一的国家日本有7家企业跻身30强,全是大型企业,住友电工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各行各业迎来转折点,产品制造和产品使用均在发生变化。为此,住友电工试图将开发的先进材料加工技术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包括电动汽车和绿色设施。这些也是中国引领全球的新兴产业。在住友电工的规划中,未来的关键举措也已明确。其中包括:开发新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向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航空等新市场扩张,通过强化产品服务体系,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支持电动汽车和5G发展的硬质合金刀片的供应加码;强化电动汽车烧结零部件以及绿色钢材市场等开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提高研发过程的效率。
贸易规模是显示双边经贸关系紧密程度的最重要指标。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对日本进出口约997亿美元,同比增长0.9%;其中出口约512亿美元,同比增长4.0%,进口约485亿,同比下降2.2%。贸易规模超过中国对中国台湾、越南、澳大利亚等地。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认为,如今中国的技术创新速度令世界瞩目,但即便如此,众多中国企业仍在努力借助多方力量加快技术革新。而日本拥有不少好的技术,但却未能形成规模,也影响了进一步革新的速度,因此需要中国活跃的消费市场和创意灵感。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中日两国在产业链上存在极大的互补性,也由此催生了丰富的合作机遇。
在日本企业寻求中国合作伙伴的同时,中企也看到了日本市场的机遇。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赵萍在5月30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日本营商环境报告2024》。该报告显示,近六成受访中资企业认为日本营商环境较好,近九成受访中资企业在日经营实现盈利或盈亏平衡,近四成受访中资企业在日本市场份额实现增长。
赵萍表示,未来中日经贸三方面趋势值得关注。一是市场对接潜力大,更多中国品牌进入日本市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约六成受访中资企业计划扩大在日本业务。二是日本“绿色转型”“数字转型”战略带来市场机遇,近九成受访中资企业对日本绿色经济环境给予正面评价,九成受访中资企业对日本数字经济环境表示肯定。三是基于供应链的合作空间大,超九成受访中资企业计划维持或加强与日本企业供应链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