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可靠性和技术先进性一直是行业发展的核心。然而,近年来普惠公司GTF(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缺陷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航空发动机制造的技术短板,也凸显了民航业重要供应商的关键地位及对行业的深远影响。
普惠GTF发动机缺陷
普惠公司GTF发动机是新一代高效航空发动机,以优异的燃油效率和环保性能受到市场青睐,主要装备机型为空客A320NEO系列、空客A220系列(原庞巴迪C系列)和巴航工业E-Jets的E2系列飞机。
截至2025年2月底,全球在役的A320NEO系列飞机(包含A319NEO、A320NEO和A321NEO)为3818架,按其中45%的飞机选择普惠GTF的PW1100G发动机估算,则有超过1700架A320NEO系列飞机搭载了GTF发动机。
2023年7月,普惠母公司雷神技术公司宣布,由于用于制造某些GTF发动机零件的粉末冶金材料出现罕见状况,可能会造成部件加速磨损,导致发动机故障,威胁飞行安全。事件曝光后,普惠公司要求全球范围内对相关发动机进行检查和维修。2023年9月,普惠公司预计2024年至2026年间有约350架A320NEO系列飞机停飞,PW1100G发动机的维修周期长达250至300天。2024年,普惠公司表示需要检查和更换发动机部件而停飞的飞机数量在2024年上半年达到峰值。
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也针对PW1100G系列发动机连续颁发适航指令(AD),继2022、2023年两个AD之后,最新的AD于2024年4月11日生效,指令指出由于在高压压气机(HPC)部件中发现金属粉末污染问题,这些部件存在裂纹风险,可能导致发动机故障,要求航空公司对高压压气机第7级整体叶轮(IBR-7)和第8级整体叶轮(IBR-8)进行超声波检查,并检查高压涡轮(HPT)第1级轮毂和第2级轮毂是否存在裂纹。如果发现裂纹,必须更换相关部件,同时要求加速更换这些存在高风险的部件。
这一事件对航空公司的运营造成了巨大冲击,大量航班取消,经济损失巨大。根据全球航空数据分析公司Cirium(睿思誉)的数据,截至2024年10月中旬,全球共有584架配备PW1100G发动机的A320NEO和A321NEO飞机停飞。
航空公司因发动机维修、飞机融资以及收入损失面临巨大财务压力,长期航班中断和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乘客对航空公司的信任,增加了运营成本和市场恢复的难度。
民航业中重要供应商的关键地位
普惠公司是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其产品广泛应用于主流客机,在技术研发、产品供应和售后支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GTF 发动机缺陷事件凸显了重要供应商在民航业的关键地位,暴露出行业对重要供应商高度依赖的潜在风险。
根据采购合同中的质保条款,普惠公司会补偿航空公司纠正发动机技术缺陷的直接成本,比如检查费用和免费提供零部件,但这种补偿无法覆盖航空公司遭受的其他损失。如果普惠公司承担航空公司的全部损失,那它只能走向破产,但假如普惠公司破产,航空公司反而会遭受更大的损失。这导致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尽管航空公司因产品缺陷蒙受损失,但它们不仅无法从供应商那里获得“应有”的赔偿,还不得不继续使用其产品以维持重要供应商的正常运营。
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是:航空发动机行业具有高技术门槛、长研发周期和高资本投入的特点,全球市场呈现出典型的寡头垄断格局,普惠公司、通用电气和罗罗等少数几家企业主导了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航空公司在选择发动机供应商时面临极为有限的选择,普惠公司作为主要参与者,其产品的广泛应用使得航空公司难以轻易更换供应商,尤其是在受影响机队规模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即便航空公司下决心从普惠公司转向其他发动机制造商(例如CFM国际公司),实际操作起来也非易事。这涉及巨大的成本,包括重新认证、重新培训以及可能的飞机交付延迟。对于许多航空公司来说,短期内的转换成本也是一个无法承受之痛。
航空公司依赖普惠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备件和维护服务。如果没有了持续的支持,航空公司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运营中断;继续使用普惠产品可确保它们至少能够维持一定的运营稳定性。
此外,航空公司必须遵守发动机检查和维修的法规要求,继续与普惠公司合作确保它们能够满足这些要求,避免额外的监管处罚。通过继续使用普惠产品,航空公司可以将财务影响分散到更长的时间内,避免因完全切断与普惠公司的关系而造成的即时性巨大损失。航空公司会要求普惠公司通过持续改进解决技术问题,从而降低未来的风险。这种做法比寻求完全和立即的解决方案更为务实。
因此,尽管航空公司因普惠公司的发动机缺陷遭受了巨大的财务损失和运营冲击,但基于在短期内承受损失和长期保持稳定之间的微妙平衡,航空公司还不得不继续使用它的产品。这种现象凸显了航空业中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其中供应商的行为可能对客户产生深远影响,但客户往往不得不做出妥协以应对棘手的局面。
“绝对安全”的不可实现性
从技术角度来看,“绝对安全”在复杂系统中是不存在的,普惠GTF 发动机的缺陷事件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尽管航空业的安全标准极为严格,但复杂的制造工艺、材料缺陷以及罕见故障模式仍可能导致安全隐患。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的不完美性决定了“绝对安全”只能是一种理想目标,而非现实可能。在人类的具体工程实践中,通常做法是在安全性、成本和实用性之间进行平衡,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而不是追求绝对的零风险。
普惠GTF发动机事件引发了我们对技术伦理的深刻反思。一方面,供应商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市场主导地位时,可能忽视潜在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核心供应商的“大而不能倒”地位使其在面对问题时享有一定程度的“豁免权”,而航空公司和乘客不得不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公平原则,也对技术伦理提出了挑战。
为防止“大而不能倒”现象的滥用,行业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重要供应商的监督,确保其在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标准。同时,供应商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主动披露潜在风险,并在出现问题时积极承担责任。此外,航空公司应加强自身的技术评估能力,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以降低运营风险。
对中国航空业的启示
普惠GTF发动机事件为中国大飞机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首先,技术研发应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因追求技术先进性而忽视潜在风险。其次,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应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控制。再次,制造商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和风险预警机制,以便在问题出现时能够迅速响应。
中国航空公司应增强对国产大飞机的信任和使用意愿。ARJ21、C919的成功研发和商业运营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空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目前部分航空公司和公众对国产大飞机仍存在疑虑,这种疑虑一方面缘于对国产大飞机技术成熟度的担忧,毕竟与欧美老牌飞机制造商相比,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另一方面,也与长期以来对欧美飞机的过度依赖有关。
在普惠GTF发动机案例中,该款发动机被用于空客的A320NEO系列飞机,但空客并不需要为发动机缺陷承担责任,这已经在飞机、发动机采购合同中明确约定,是行业通行做法,波音飞机也是如此。因此,假设国产C919飞机的LEAP发动机出现技术问题,客户应该向发动机的制造商CFM公司索赔,而不应抱怨飞机制造商——中国商飞,最多是要求主机商加强供应商管理,敦促其改进产品和服务。
中国航空公司应积极参与国产大飞机的研发、测试和运营,为其提供反馈和支持。国航、东航和南航作为 C919的首批用户,通过实际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国产大飞机的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航空公司应与国产飞机制造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中国航空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普惠GTF发动机缺陷事件给全球航空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产品质量问题,更是引发了整个行业对技术伦理、供应商责任以及行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这一事件清晰地凸显了重要供应商在民航业中的关键地位,以及航空公司与供应商之间复杂微妙的利益关系。同时,也再次证明了在技术领域追求“绝对安全”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正视风险,通过合理的机制和措施来管理风险。对于中国航空业而言,这一事件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为中国大飞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大飞机研发制造过程中,要注重安全可靠、加强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而中国航空公司也应借此契机,转变观念,增强对国产飞机的信心和使用意愿,积极参与和支持国产大飞机的发展,共同推动中国航空业迈向新的高度。
(作者系海程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航空运力总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