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先声药业(02096)先后宣布自身多款差异化创新的ADC品种将亮相今年的AACR年会。此时正值港股医药板块的自主创新周期,叠加ADC新秀映恩生物挂牌上市,市场聚光灯再次聚焦于港股ADC赛道。而作为国内创新ADC赛道的领头羊之一,先声药业也同样受到业界和市场的双重关注。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在多重利好推动下,4月22日,先声药业股价高开高走,盘中最大涨幅达到15.44%,远高于当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6.07%的涨幅。
拉长时间线来看,港股创新药板块中为数不多的先于2024年9月牛市率先启动的标的,先声药业在去年4月5日触及阶段性底部后,便走出了一段不惧外部因素干扰、稳步上升的长牛行情,实现季度“五连阳”,至今区间最高累涨高达81.35%。
虽然近期恒指大盘波动不止,但投资者依旧选择用脚投票助力先声药业股价实现快速反弹和向上突破。究其原因则在于创新驱动下,公司的“投资确定性”正得到持续验证。
投资确定性背后的创新驱动
自2000年首款ADC药物获批以来,该领域经历了多次技术迭代,从早期因毒性问题屡遭挫折,到近年来凭借新型连接子、高活性载荷和优化抗体设计的"三位一体"突破,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方向。
根据行业报告,全球ADC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08亿美元飙升至2032年的34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6%,折射出ADC赛道在全球医药创新中的爆发性潜力。
身处国内ADC赛道第一梯队,先声药业在ADC领域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布局。在差异化平台建设上,先声药业搭建了覆盖多种药物形式的技术平台,其中便包括结合了自主payload、稳定linker和偶联技术的自研ADC创新平台。在创新平台的技术支持下,公司针对CDH6、CDH17、ENPP3、EGFR/cMet等多个靶点布局研发了多款ADC新药。
而此次,公司将携6款新型ADC的临床前数据亮相今年的AACR年会。
以具备Best-in-Class潜质的EGFR/cMet双靶点ADC品种SCR-A006(SIM0610)为例,SCR-A006由针对EGFR和CMET的双特异性抗体与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偶联,在多种肿瘤细胞系和体内异种移植瘤模型中表现出广谱且更优的抗肿瘤活性,与同类靶点ADC相比,SCR-A006的抗肿瘤效力更高,治疗窗更大,因而具备较为显著的BIC潜质。该药在埃万妥单抗耐药异种移植模型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以及在非小细胞肺癌PDX模型中均显示出肿瘤完全缓解且持久的疗效。
从竞争格局来看,当前处于临床阶段的EGFR/cMet靶向双抗ADC,仅为阿斯利康AZD9592。而先声药业的SCR-A006有望于2025年进入临床研究,目前处于全球研发的第一梯队。
实际上,ADC赛道只是先声药业深耕前沿创新技术研发的一个缩影。
在6年累计超85亿元的庞大研发投入支持下,先声药业围绕神经科学、抗肿瘤、自免及抗感染领域,布局了超60项的创新研发管线,其中3个新药分子处于NDA审批过程,4个新药分子进入III期临床研究阶段,11个分子进入早期临床阶段,在研创新药物形式涵盖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多抗、融合蛋白、抗体偶联药物及小分子药等。
例如,在神经科学领域,作为全球近10年来首个获批用于脑卒中的创新药物,先必新在舌下片剂型在2024年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并就海外III期临床方案与FDA达成一致,成为全球首个获此认证的神经科学领域药物。
另外,在今年4月,先声药业还宣布4项自免候选创新药研究入选今年的AAI大会壁报,其中涵盖TL1A、IL-4Rα、IRAK4、BTLA等多个创新靶点及双抗、ADC、PROTAC、激动剂单抗等分子类型,届时将向全球免疫学界展示公司自研项目最新临床前数据,证明公司的显著创新价值已获得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智通财经APP认为,现阶段“高确定性标的”选择方面,市场大资金在先声药业上出现一致性,主要在于受近期外部因素干扰影响,AH两地在止跌企稳后开启了一轮自主可控大周期行情,而医药板块的创新、自主可控以及出海的发展趋势,符合当下周期行情的核心逻辑。
由于“自主可控”与“创新转型”价值已获业绩与市场验证持续验证,先声药业因此成为港股创新药板块中更具配置价值的稀缺标的。
一体化创新闭环为估值拉升提供强支撑
当创新药收入占比跨越70%阈值,企业估值模型将从传统药企向Biopharma切换。这便是先声药业此前连续5个季度股价攀升,且未来估值还将持续提升的核心逻辑。
近年来,先声药业实现快速蜕变,由仿转创成果已然显现。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3年,先声药业创新药收入占比从21%提升至72%。根据2024年财报,其创新药业务收入达49.28亿元,占总营收的74.3%,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一举成为国内头部药企创新转型先锋。
公司由仿转创成功则直观表现于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2024年,先声药业毛利率攀升至80.2%,带动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41.6%至10.18亿元,均为上市以来新高。
在完成仿创转型后,先声药业并未停下脚步,而是进一步完善研产销一体化创新闭环,不断夯实自身Biopharma发展底座。
在研发端,先声药业分别在上海、南京、北京和波士顿建立了全球多研究中心,还在香港设有协同创新中心,并设有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公司合计研发人员近千名。在此基础上,公司创新研发系统实现了从药物发现、临床前开发、临床试验、注册全流程覆盖,并拥有蛋白质工程、多抗/TCE、ADC、mRNA、AI辅助分子生成及蛋白降解等创新平台。
在生产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公司致力于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设施和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提升自身药品生产能力,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六个药品生产基地,均符合中国GMP要求,部分生产线已通过了欧盟GMP认证或美国FDA检查。
而在营销端,截至2024年,公司神经科学、抗肿瘤、自身免疫及综合、零售基层四大营销事业部及其他营销支持部门共有销售人员约4050名,销售网络覆盖中国32个省、市及自治区,产品覆盖全国超3000家三级医院,约17000家其他医院及医疗机构,以及超过200家大型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连锁药店。
不难看到,由完善的创新研发及生产体系、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和完善商业化团队构建的研产销一体化闭环,正是先声药业能够实现高效快速的创新临床开发以及广泛商业化的根基。这也将在今后为公司后续获批创新药打开销售空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而为先声药业中长期增添较强的收入增长确定性,带动其估值进一步走高。
近期,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交银国际均发布研报,看好先声药业,并予以“跑赢行业”或“增持”评级。其中,摩根士丹利将公司目标价上调至乐观情景下的12.70港元,给予“增持”评级,较现价仍有48.36%的增长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