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新闻

一瓶勃艮第葡萄酒的中国之旅:“小而美”遇见大中国

发布时间:2025-04-22 22:37:50

同样是来自法国,勃艮第产区的葡萄酒在中国的知名度与接受度并不像波尔多产区的那样广泛。最近几年,勃艮第产区葡萄酒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持续升温,背后是一系列“小而美”的故事。

来自广东的武戟1986年出生,现在已是勃艮第葡萄酒在中国最大的分销商之一。但在35岁之前,他的经历看起来与红酒并无交集——高中开始出国留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华尔街银行工作;4年后,回到香港做对冲基金,但遇上2015年股灾,个人资产归零后回到广州。“那时候我认定自己是赚不了快钱的。”武戟说。休整后的他创办了自己的男装品牌,实现了第一次跨界创业成功。

再后来,才是武戟与勃艮第葡萄酒缘分的正式开始:2021年,他创办了一家葡萄酒跨境贸易公司。作为一名葡萄酒深度爱好者,武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葡萄酒的“魔力”在于,每一瓶酒都能给味蕾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希望自己一直品到60岁、70岁,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传承这门生意,传递这份热爱。更重要的,是将与勃艮第酒庄庄主之间的信任与情谊延续下去。

中国正在加快拥抱勃艮第葡萄酒。根据法国海关数据,2024年,中国市场(不含港澳台地区)勃艮第葡萄酒迎来出口量的明显攀升,2024年出口量为222万升、同比增长15.63%。而且,中国市场更爱红葡萄酒。例如,在出口量方面,勃艮第白葡萄酒与红葡萄酒(含桃红葡萄酒,下同)的全球出口比例在7∶3左右,白葡萄酒占据了绝对主流,但在中国市场则是1∶2左右,红葡萄酒仍是勃艮第出口中国市场的主流。

结缘勃艮第

勃艮第位于法国的中东部,是与波尔多产区和香槟产区齐名的法国三大葡萄酒代表产区之一。这个距离巴黎只有4个小时车程的地方,武戟每年都要去上三到四次。

“那是一个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农耕文明的‘大村庄’,酒庄的代代庄主们种植葡萄、酿葡萄酒几十年如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没有网约车、没有灯火通明,却每年创造着价值可观的葡萄酒财富。”武戟说。

如今,除了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等产地,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智利、新西兰等国家也都涌现了品质、价格、声望都能与法国名庄媲美的精品葡萄酒,新旧世界的一众名酒争奇斗艳。但武戟依然认为:“全世界最好的葡萄酒就是勃艮第,没有之一。”

勃艮第不足25000公顷的葡萄园,只有波尔多的四到五分之一。武戟说,在这个法国古老的葡萄酒产区,质朴又执着的酒庄庄主对产品市场和生意伙伴的选择是“苛刻”的,自己能够做到勃艮第葡萄酒在国内靠前的配额进口商和分销商,并非偶然。

“这里葡萄酒产量少,各大酒庄都不是单纯追求销量,所以不是说谁有钱就可以买到的,而是需要一个很长的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武戟回忆说,从学生时代起,勃艮第就给自己带来了从味蕾到文化的双重影响。从零几年开始喝葡萄酒、品葡萄酒,到因为个人喜好接触酒商,再到与各酒庄庄主直接建立起联系,最后集结资源和人脉开设自己的贸易公司,武戟进军酒业的创业史只有不到5年时间,背后却有着近20年的渊源。

(武戟独家代理Domaine Joliet Fixin 1er Cru Clos de la Perriere 乔伊莱特酒庄菲克桑村佩丽一级独占园)

“(比如)这个酒庄有4个员工,爸爸、妈妈、女儿外加一个全职员工,家族七代人都住在一个房子里,待在这一个酒庄,耕种这一块田。”武戟指着自己代理的一个酒庄园区照片告诉记者,正是这样的欧洲家族式小作坊成就了勃艮第酒庄的特色,保证了勃艮第葡萄酒的品质,也更加吸引了自己的兴趣。

除了去往酒庄,武戟每年也会邀请代理酒庄的庄主来到中国,进行巡演推销之余,也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

让好喝又平价的葡萄酒触动更多中国人的味蕾

在葡萄酒界,波尔多以百年古堡、悠久历史和贵族风范著称,勃艮第则以精细优雅的“风土”和少量、精品、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为卖点。地理区位的差异、混酿与单一葡萄品种酿造的不同,也为产自两地的葡萄酒打上了不同的标签。

“价昂、量少”是外界对顶级勃艮第名酒的普遍认知,但这里也不是只有“酒王”罗曼尼·康帝。武戟告诉记者,波尔多和勃艮第两大产区都有着严格的法定产区制度和分级体系,与波尔多主要以酒庄为单位划分等级不同的是,勃艮第更重视风土,将葡萄园按照风土的优异程度从高到低分成特级园(Grand Cru)、一级园(Premier Cru)、村庄级(Village)和大区级(Regionale)四个等级,它们的产量呈金字塔式分布,其中最基础的大区级在年总产量中占比过半。

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武戟已经服务了不少高净值客户,后者也是目前公司经营最重要的资源。但相比动辄几千元甚至几万元一瓶起步的特级园葡萄酒,武戟更希望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并喝上平价又不失品质的村级勃艮第葡萄酒。“这是勃艮第的精髓。”他说。

2024年5月,中法关于农业交流与合作的联合声明签署。其中一条是双方欢迎通过签署关于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产业合作的行政协议和续签关于地理标志合作议定书加强合作。双方乐见马孔和哲维瑞-香贝丹地理标志产区名称于2024年5月获得中国法律法规认定。这一认定意味着这两个勃艮第产区的名称在我国得到专属的法律保护。

从经销商到进口商、配额进口商,再到分销商,公司业务资质的升级、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认识的加深,都让武戟实现这个想法有了更多可能性。他告诉记者,越来越多追求特级酒的爱酒人士对自己推荐的村级平价酒“种草”。

在武戟看来,自己对勃艮第葡萄酒的深层次认知是链接客户的“桥梁”,也是做这门生意最重要的资本。过去几年,这一优势不断得到印证。尤其面对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冲击,以及消费者习惯的变化等,很多聚焦餐饮批发领域的传统葡萄酒进口商、分销商面临困境,武戟的进口配额反而因为定制化服务带来的客源黏性等优势得到了提升。

这也与官方的数据一致。勃艮第葡萄酒在中国市场进一步“下沉”,价格更为亲民。同样是来自法国海关的统计,2024年,勃艮第葡萄酒对中国市场出口额和出口均价下跌:出口额6214万欧元,同比减少5.08%;出口均价下跌17.91%,从2023年的34.1欧元/升(约人民币260元/升)降至28欧元/升(约人民币214元/升)。

像中国“老裁缝”一样经营法国红酒

谈到经营愿景,武戟说要像经营一家定制西装店一样做葡萄酒生意,自己目前是店里唯一的“裁缝”,要做最懂面料版型针法和客户体型特点的人。这与以走量为主、多产地和多品牌聚合的传统葡萄酒进口商及分销商有着很大不同,无形中契合着勃艮第酒庄的独特文化。

这种理念和服务是优势,但同时也意味着无法大规模复制,因为“定制化的裁缝店永远开不了分店,裁缝在哪,店就在哪”。

葡萄园细致的地块划分,是勃艮第葡萄酒特点鲜明的重要原因,也逐渐成为当地风土的另一种表达。武戟告诉记者,未来希望走完、品完勃艮第所有不同地块,这可能需要花10年、20年甚至30年时间。而在这之前,自己都还是一个“学徒”。

这样的“慢生意”,与10年前武戟在美国华尔街、在中国香港做的金融业务都是截然不同的。但他对此并不担心,反而更加投入和享受。与勃艮第酒庄的庄主们一样,选择这种生意模式背后,是武戟对红酒文化的执着,也是对中法贸易与中法情谊的信心。

在北京的地标性商场举行勃艮第红酒展期间,巴黎恰在举行2025年中国-法国经贸合作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的法国推介会。

中国贸促会驻法国代表处副总代表、法国中国工商会秘书长李文国在致辞中说,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挑战,中法双方应坚定合作信心,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中法两国产业结构高度互补,合作基础扎实,发展空间广阔。

今年是中法建交的第61个年头。论合作规模,中国是法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法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两国在传统经贸合作领域的成功故事不胜枚举,民间交流日益多元且密切,红酒已然是一条不可或缺的纽带。

武戟说,他很珍惜自己与勃艮第酒庄庄主之间建立起的联系与信任,坚持每年不间断采购是双方达成的一种默契。他不再把双方简单看作生意伙伴的关系,就像酒庄的代际传承一样,武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能继续做同样的事情,让自己的“裁缝”手艺传承下去,让这份信任延续下去。

中法两国在葡萄种植和葡萄酒行业的联系不断加深。不难相信,在全球环境震荡变化的今天,这份信任与传承,在中法贸易和中欧贸易合作中将愈加珍贵,定会源远流长。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