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刚刚告别樱花季,鲁迅公园的人气依然高涨。双休日的公园里,大合唱的歌声此起彼伏,市集里南北货品琳琅满目。鲁迅墓前,人们献花、凝思。甜爱路上,年轻人写下宣言,拍照打卡。在黄渡路的李白烈士故居,游客通过体验电报互动,缅怀“永不消逝的电波”。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木刻讲习所、多伦美术馆等场所,则有读书会、城市漫步、艺术展等各种文化活动,让人们研习与沉浸。
以鲁迅公园为中心的地域曾被称为“北虹口”,1945年被辟为“北四川路区”。这一带开埠前是乡野,20世纪初则因公共租界越界筑路,以及日本侨民社会的规划建设,逐渐发展为一片成熟的城区。历史上并无“上海日租界”,虹口有吴淞路、北虹口两条“日本人街”,其中北虹口主要为中上层侨民生活区。从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的近半个世纪,北虹口的发展与在沪日本侨民社会关系密切。
历史学家陈祖恩30多年来游走中日,曾出版《日本侨民在上海》《寻访东洋人》《上海的日本文化地图》《上海日侨社会生活史》等专著,被学术界公认为研究上海日本人社会及其历史的第一人。他依托史料和上海城市漫步所撰写的《历史与风景》系列,已有《南京路》《洋泾浜北边》《上海咖啡》等多本书面世,向普通读者介绍上海历史掌故。该系列最新一本《北虹口:历史与风景》,点出了北虹口历史的亮点与新知,对当下四川北路一带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日民间文化交流胜地
对虹口的认知,以对“上海人”概念的认知为前提。1993年,陈祖恩到日本做访问学者。一部NHK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黄浦江的孩子》,由曾在上海生活的日本人回忆当年的沪上生活,给陈祖恩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人包括本土的上海人和移民,移民可分为外国移民和外省移民。日本人当时是在上海的外国人当中人口最多的,最多时有10万人。他们是那个时代上海人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文化和历史也应该融入上海的城市历史中。”陈祖恩选择了上海日本人社会及其历史作为研究方向,从此也就与虹口深度结缘。他在四川北路一带详细考察,前后不下五十趟,对街区里的历史地点如数家珍。
武进路原名靶子路、老靶子路,为1870年填浜筑路。现在的地铁10号线四川北路站,就在武进路四川北路路口,毗邻今潮八弄、“酱园弄”乍浦路等。靶子路曾是公共租界的北界,工部局后来向北越界筑路,开启了北虹口的新历史。
陈祖恩提到,越界筑路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影响。一是革命党的活动,比如左联曾在这个地区活动;二是给日本人营造自己的新社区创造了条件。“鲁迅为什么生命最后十年的三个住处都在附近,非常稳定?三处彼此非常近,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大陆新村都是步行几分钟的距离。这跟区域内浓厚的历史文化是有关系的。”
《北虹口:历史与风景》一书中的多篇文章回顾了这一带历史上的中日文化交往。其中有一些关键因素,值得今人回味。比如,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式人物内山完造,在他经营的内山书店创办了“文艺漫谈会”,最初只是提供沙发、茶和书刊,供读者闲谈、阅读,后来参加者越来越多,成为中日文化人交流的重镇。
又如《“六三园里神仙客”》一文中,白石六三郎1908年购地建造日式庭园“六三园”,并开办高级日本料亭“六三亭”(原址位于今西江湾路230号),不仅是北虹口引入樱花的起源之一,还成为中日艺术名家交流的重要现场。中国近现代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在日本很有名,大量作品远播日本,就与六三园关系密切。1914年,白石六三郎在六三园为吴昌硕举办个人书画展,是中国书画最早的公开展览活动。吴昌硕经常与王一亭等到访六三园,为日本朋友画画,让他们大量收购,运到日本。
陈祖恩说,当时在上海长期生活的日本人,多是喝黄浦江水长大,上海话说得很好,对上海有一种认同感。后来由于日本侵略中国,造成文化交流中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日关系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些文化交流对上海文化的影响很大。对于日本文化在近代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海的民众和知识界有很清醒的认识。
商科实习银行在虹口诞生
在写《北虹口:历史与风景》的过程中,陈祖恩重新爬梳史料,他有新的发现。《私立持志大学》一文介绍了这所创立于1924年的私立文科大学,其早期校址位于今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陈祖恩认为,国内的历史研究存在一个问题,相对容易高估民国时期特别是1927~1937年所谓“黄金十年”的发展成就,忽视了北洋政府时期的进步。私立持志大学就是一个例子,其教育创新经验比较鲜为人知,值得重新看待。
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出台一系列教育制度,推行教育改革,促进国内兴办大学之风。刘海粟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最初是私立上海图画美术院,在教育改革政策的背景下,由蔡元培支持推动,得以发展壮大。
陈祖恩表示,私立大学的发展很重要,首先在于培养方式的灵活探索。私立持志大学校长何世祯是学法律出身的,与其弟何世枚均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系博士毕业。1925年春学校正式开学时,开设文、法两科,文科分国学、英文,法科分法律、政治、商学、经济等系。1928年,留美学者李培恩获聘私立持志大学商科主任,他提议在学校里创设持志实验银行,分文书、会计、信托、汇兑、出纳、存蓄等部,按照银行惯例,供商科学生实习。
私立持志大学还见证了中国体育自学校教育开始兴起的过程。学校设体育会,组织足球队、篮球队、网球队、游泳队等,其中篮球队是上海当时的“常胜军”。1925年学期,球队参加上海篮球锦标赛,六战全胜。《申报》1926年评点沪上篮球名将时,持志前锋谈达华、中锋欧阳旭辉、后卫倪光祖入选。
持志后来将校址迁到江湾,此举也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何氏家族本来在虹桥有一块约百亩的土地,曾谋划为持志校址。民国成立后,市政厅决定建造绕过租界的环形马路,连接被租界阻隔的南市和闸北两块华界,并限制租界的越界筑路,并于1928年3月开始建设中山路。按规划,中山路恰好将何家在虹桥的土地截断,何家最终决定出售余地的一半,在水电路购买新地,作为新的校舍。这也与1921年复旦大学从徐家汇迁往江湾后,江湾一带学校云集的风潮相适应。
1931年8月,私立持志大学新校舍竣工,虹口西体育会路的旧址改为附中。可惜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侵华日军严重损毁了持志校园。1937年淞沪抗战,持志大学成为中国军队据点,见证数次激战。至1939年持志停办,校史仅短短15年。
第一财经:你的新书写的是四川北路的历史,而书名中用了“北虹口”这个说法,这让读者联想到了虹口区如今的地名热词“北外滩”。你对书中的地名更迭怎么看?对虹口的历史与未来,这些称谓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
陈祖恩:《北虹口:历史与风景》写的是历史上的北虹口,今天的北虹口差不多是指江湾一带了,历史上的北虹口就是以今鲁迅公园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书的原名《北四川路底》,曾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叫法,但今人已不熟悉。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喜欢这一带的人们有可能再用“北虹口”的称呼。地域名称是一种纪念,也是传承和记忆。地名要让人记住,就是靠这里活生生的历史与风景,文字是历史,配上的图片就是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人们会建立自己对这个地方的评价,形成自己的情感。不强求每个人用一样的说法,但是在历史记忆当中,这个地名让人记住,也是很有价值的。
我写《历史与风景》系列共7本,其中虹口系列包括《江湾》《北虹口》和即将出版的《北外滩》。《北外滩》本来叫《苏州河北岸》,改名叫“北外滩”符合今天人们对这个地区的一些了解。
第一财经:虹口有不少网红打卡点,比如鲁迅公园的樱花,甜爱路、多伦路、1933老场坊等,多与历史元素有关。你在日本观察游览有丰富的见闻,对虹口的这些地方丰富文旅体验,特别是与历史记忆有关的做法,有什么建议?
陈祖恩:我每次访日,都会寻访一些与文化历史有关的地方。日本有很多名人出生地,边上一定有一处纪念馆。比如高知是坂本龙马的故乡,可以去看他的出生地和纪念馆。对我们有启示的是,一片区域里面,要把名人轨迹标记出来,这对人们了解名人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虹口有鲁迅故居,也是周海婴出生地,也有鲁迅纪念馆,但对更多名人要重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有很多名人铜像,对名人的信息也要多作介绍。
甜爱路是因名字“甜爱”而被现在的游客喜欢的,这里可以有一座好的咖啡馆,里面充满甜爱的心情或风情。在日本高知,有一座经法国官方认证的莫奈花园,内有精美的花园,餐厅售卖的套餐价格并不贵,合人民币70元左右,菜式与花园的风格很搭。风景和服务要能够融合在一起。
山阴路有几条弄堂非常精彩。恒丰里(山阴路69弄、85弄)是石库门,推开门里面是西洋式的房子,它北面的东照里(山阴路133弄)也是西洋式房子。上海的里弄房子都是正门对后门,但是花园里(山阴路145弄)是正门对正门,体现了当时的设计理念,把弄堂设计得像街。花园里设计成日式长屋的形态,从头到尾连成一条线,每隔几幢房子,下方就有一条通道。在山阴路上可以感受到上海弄堂的不同风格,很有意思,我建议在街上设置一些简短的说明,给人们提供指引。
我们的图书馆、纪念馆照片多,实物展品很少。但是在日本,这类场馆基本上都是以实物为中心。我去过一些日本的作家纪念馆,甚至在一座馆看到了王一亭的名片,是上世纪30年代王一亭交给那位作家的,那里展出的名片实物还有几十张。展示历史,尽可能要用实物才更能打动人。如果用实物的照片,特别是倘若印制不佳,效果就不好。展览中的文字质量也需注意。
第一财经:四川北路商圈何时复兴的话题,长期在舆论中存在。你对这一带非常熟悉,你怎么看这里的商圈复兴问题?
陈祖恩:对虹口了解得多一些,对它的历史文化会得出相对比较恰当的理解。很多人说四川北路商圈好像不大行,潜台词是跟静安寺、徐家汇、淮海路这些地方去比较的,我觉得不要僵化地去看。从历史的视角来讲,这几处知名商圈都是真正的“圈”,是一片商业区域,而四川北路是一条路,历史上两侧长期为华界,其发展有历史因素影响。有人说五角场以前也不是“圈”,现在是不错的商圈了,不要忘了,五角场是五条马路汇集之地,就像日语“场”就是指一个圈。一条街和一个圈不一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仅仅一条马路繁华是不足的。南京路的繁华,如果离开了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北京路,它也就不成为南京路了。
《北虹口:历史与风景》
上海通志馆 主编陈祖恩 著
学林出版社2025年2月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