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历时19天就拿到了证监会的注册批文,近日,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首航新能”)的闯关成功向市场释放了一个越加积极的信号。
2023年以来,光伏行业步入下行周期中,产业链整体盈利走低,光伏企业IPO普遍受阻,仅2024年,沪深北三交易所就有合计15家光伏企业终止IPO,而在审的企业也进展缓慢,前途未卜。
不过,在产业危机中,却冲出来了一匹“黑马”。首航新能的创业板IPO申请于2022年6月受理、7月初开始问询,2023年3月底顺利过后,直至接近2年后的2025年1月23日才开始提交注册,并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证监会的注册批复,这也是今年首个拿到注册批文的光伏申报企业。
结合招股书和问询函可以发现,首航新能之所以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其在下行周期中展现出来的强大的业绩韧性,另一方面是其核心技术优势高度匹配创业板定位。
全球第十大逆变器厂商的进击之路
招股书显示:首航新能为专业从事新能源电力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太阳能电力的转换、存储与管理,核心产品涵盖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主要销售区域为欧洲等境外地区,境外销售占比在8成左右。
本次募集资金主要投向“首航储能系统建设项目”、“新能源产品研发制造项目”、“研发中心升级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首航新能以光伏逆变器起家,自2013年成立以来,首航新能持续深耕光伏发电领域,目前具有较完整的产品谱系。
其光伏并网逆变器具有多种规格型号的机型,功率范围涵盖1.1kW~350kW。在分布式大功率光伏逆变器方面,目前已掌握255kW及320-350kW三相逆变器相关技术并实现销售;在储能逆变器方面,首航新能自2015年开始布局,光储逆变器功率范围已涵盖3kW~20kW;储能电池产品能够适配多品牌光伏储能逆变器,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2022年4月,首航新能发布了集成逆变器和储能电池模块的智能户用储能系统。
首航新能的主要产品先后获得中国CQC、中国“领跑者”、欧盟CE、德国TÜV等3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认证,销往国内及欧洲、亚太、拉美、中东及非洲等全球多个地区。
根据国际知名的电力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机构 Wood Mackenzie 发布的研究报告,2023年度首航新能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出货量位列第十位;根据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IHS Markit 的调研数据,2021年度首航新能在全球户用逆变器市场出货量位列第九位。
穿越行业周期的业绩韧性
众所周知,光伏行业周期性较强,在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历了多轮起落,在行业的上行期往往吸引大量的资本进入,而下行期而收缩过去,甚至一批企业淘汰出具。
在审期间,首航新能披露了3版招股书,业绩数据最早追溯到2019年,当时,光伏产业尚处于上行期,整个行业蒸蒸日上。首航新能的业绩报表可以说穿越了一整轮行业周期,并展现出了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1-6月,首航新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26万元、10.23万元、18.26万元、44.57万元、37.43万元和 14.69万元,归属净利润为5302.7万元、1.96亿元、1.87亿元、8.49亿元、3.41亿元、1.31亿元。
在2023年之前,首航新能的业绩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其中,2022年是一个高点。
当年,由于乌克兰危机给欧洲带来的能源供给冲击叠加全球通货膨胀的影响,欧洲主要国家的电力价格上涨较为明显,欧洲主要国家客户对电力价格经济性的考虑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亦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拉动了国内具有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光伏、储能等新能源相关产品出口。
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乌克兰危机影响趋缓,欧洲天然气供应量、储存量逐渐回升,欧洲主要国家电力价格有所下降,使得居民及工商业储能市场需求有所放缓,这也使得首航新能2023年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速有所回落。
在行业大面积亏损,光伏申报企业纷纷撤回IPO申请的去年,首航新能依旧保持盈利,该公司预测2024年营业收入为27.13亿元,归属净利润2.55亿元。
而且,在近年来国内市场高度内卷的背景下,首航新能一直保持着较高且稳健的毛利表现。
报告期各期(2021年至2024年1-6月,下同),该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3.34%、35.40%、31.52%和34.87%。
高出行业均值研发费率背后的光储赛道统治力
作为一家创业板申报公司,研发能力是审核问询的一个硬指标。
尤其是对光伏行业而言,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等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涉及技术繁多,涵盖电力系统设计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脑技术和软件算法编程技术等。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的转换效率、与电网的交互能力等指标,将直接影响到光储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因此技术研发对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期各期,首航新能的研发费用分别为9422.53万元、1.93亿元、3.08亿元和1.54亿元,研发投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16%、4.32%、8.24%和10.47%。
放在行业中对比,以2023年为例,首航新能在招股书中列举了6家可比上市公司,其当年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39%、5.12%、6.39%、5.44%、6.15%、5.83%,均值为5.39%,而首航新能2023年为8.24%,不仅高于行业均值,同时也高于6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
首航新能已历经光伏行业的数次周期性波动,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业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新能源电力转换、存储与管理等方面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已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和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与研发成果。
数据显示,首航新能及其下属企业拥有28项核心技术、102项发明专利、94项实用新型专利、51项外观设计专利和80项软件著作权。
在科技创新方面,首航新能的直流-直流和直流-交流功率变换技术、电网适用性和电网支撑等电网交互技术、快速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行业内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以快速故障诊断技术为例,首航新能光伏组串I-V扫描与智能诊断性能等级认证为Level 4,系目前行业最高等级认证,直流电弧检测及分断性能等级认证为Level 3,其中直流电弧检测及分断时间满足该项指标的最高标准。
另外,首航新能还重视模式创新与业态创新,该公司通过引入MES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制造全流程信息化、精细化管理;通过自动化生产线投入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了产业链延伸,形成了以研发设计创新为先导、以集成制造为主线、以售后运维为保障的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
复苏在即,行业迎来上市稀缺标的
光伏行业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重点任务,明确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2021年3月,“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我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世界各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普遍持鼓励态度,纷纷出台产业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光伏行业发展。
在历经两年多的产能过剩后,2025年光伏行业有望走出低谷。
根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1-2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39.47GW,同比增7.49%。2025年春节后,光伏组件价格全面上涨,中信证券表示,行业有望迎来基本面修复,板块情绪有望迎来右侧拐点。国泰君安认为,当前光伏产业链有望进入价格上涨通道,板块已处于预期底部位置。
在去年光伏申报企业大面积撤回的背景下,进入了上市发行阶段的首航新能,有望成为今年行业复苏中的稀缺标的。
首行新能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许韬在招股书中表示,首航新能未来将在清洁能源转换技术领域和储能技术领域坚持开拓创新,及时把握市场客户需求及行业技术路线变化趋势,不断丰富产品谱系、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完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并增强公司现有竞争优势,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科技数字能源企业,为客户提供全球领先水准的产品、服务以及整体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