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走进六尺巷,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礼让”“以和为贵”等美德更是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便是这一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作为党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历史智慧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教育群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教材,共同营造安居乐业、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六尺巷,原名“仁义胡同”,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张英的邻家要起房造屋,将张家与吴家共有的通道占去,两家因此发生争执。张家人便修书一封,寄给在京做官的张英,希望借助官威,迫使邻家退让。张英看罢来信,挥笔写下了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明白其中含义,主动退让三尺空地。邻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就是如今著名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不仅是一段邻里和睦相处的佳话,更是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作为党员,我们应当深入挖掘这一历史资源,将其打造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化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六尺巷背后的故事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党员是群众的领路人,更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秉持“礼让”“以和为贵”的理念,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和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感召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和谐是社会的基石,更是人民幸福的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贡献者。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六尺巷为镜,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共同营造一个安居乐业、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华章。
作为党员,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以六尺巷为起点,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礼让”“以和为贵”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