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映入眼帘,是新型种植技术气耕法,用海绵板作为蔬菜的立体化栽植空间,用电脑精准调控温度和输送营养液,在占用极少的土地资源情况下培育更多的植苗,并且电脑的精准调控可以保证养分均匀及时的输送。这个新闻让人改变传统耕种的观念,对农作物靠天吃饭的刻板印象进行一定的冲击。
同时也要思考这种新型农业的发展要怎样走下去?我们已有的传统农业,又如何向新型农业看齐? 能否进行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将特色的种植技术公开化,开办展览、规模学习,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项目,拓宽增收渠道。或者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比如将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等。 培育与引进人才,通过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教育等方式,提升农民及相关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吸引外部人才,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农业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投身新兴农业。 打造特色品牌,挖掘农产品独特卖点,树立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线上渠道,结合线下实体店等,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我认为,要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耕地保护与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通过实施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轮作休耕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灌溉工程建设:修建和维护灌溉渠道、泵站等,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充足且及时,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建设防洪堤坝、排水渠等,增强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减少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二是农业科技支撑。推广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粮食作物品种,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精准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科学种田。提高农机化水平,配备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生产效率。 加强农机服务,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提供农机作业、维修等一站式服务。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田间指导等形式,向农民传授粮食生产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其种植技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粮食生产注入新活力。
三是政策保障与投入。落实补贴政策,及时足额发放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加大对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