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必须坚定不移地纠正形式主义倾向,为基层降压,确保基层干部能够腾出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之中。古语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基层工作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党中央各项政策与决策能否真正惠及民生、落地生根。因此,各级各部门应当不遗余力地为基层减负增效,从而让基层党组织及其干部能够更加高效、贴心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厘清权责的界限,为基层高效赋能。权责边界必须精准定位。基层工作要避免责任推诿的“踢皮球”现象,就必须确保权责划分清晰无误,而这也是为基层卸下重担的关键。近年来,党中央持续坚定不移地打击形式主义并已取得显著成果。然而仍然要认识到,当前基层权责界定模糊等问题仍然存在,使得部分地区的基层干部不得不将宝贵精力耗费于形式而非实质的工作之中,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担当,采取分阶段、分类型的策略稳步推进。明确界定基层组织的法定职责范围,优化基层服务流程,简化繁琐的办事步骤,最终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打破形式的桎梏,让基层轻装上阵。减负要减到实处。目前,基层仍面临行政事务冗杂、机制机构繁多、会议文件泛滥、报表台账堆积、督查考核频繁等问题,这些无形中加重了基层的负担。因此,更需科学规划并深入实施基层减负专项治理行动,在清晰界定基层职责框架的基础上,坚决削减不必要的工作负担、精简多余的牌子与制度、减少会议与文件的泛滥、压缩报表与材料的堆砌,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无休止的迎检接待中抽身,从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的落实与群众服务之中。
强化服务的效能,让基层效率飞跃。民心是最好的标准。干部工作的优劣,群众自有明鉴。在群众眼中,优秀的组织与干部,是“服务型”“创新型”“实干型”,能够实打实地为民办实事、做好事、成大事的典范。因此我们需秉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将人民福祉视为衡量政绩的首要标准,坚持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力量和资源向一线汇聚。细致入微地确保干部配备、经费支持、项目落地、政策实施等关键环节得到坚实保障,让基层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经济支撑和动力源泉,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直面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才能真正将惠及民生、温暖民心、顺应民意的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